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饒曙光:沒有産業化的電影不是現代電影

  • 發佈時間:2015-02-06 13:4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饒曙光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眾所週知,由於大陸、香港、台灣和海外華裔賴以生存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不相同,華語電影必然會呈現出差異化的地域特徵。事實上,兩岸三地導演立足於不同的背景、發揮各自的優勢,華語電影將呈現更加多樣化的格局,可以創造華語電影的新景觀。從華語電影概念提出後20多年的時間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大陸電影、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的面貌,也在很大程度上重構了大陸電影、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在整體的華語電影中的結構性地位。而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專欄作家、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認為華語電影不同層次上的融合,已經表現為一個動態的實踐和過程。但更高的層次上的融合,還有待於電影創作和生産的實踐的推動,有待於理論層面的不斷觀察。 >>>>>>>>點擊查看專家更多觀點

  

  饒曙光做客中國經濟網品牌視頻訪談節目《文化名人訪》 王澤彪/攝

  一、華語電影:歷史﹒地域﹒差異

  從上個世紀1990年代開始,國際化、全球化的浪潮席捲全球,中國的三個地緣政治實體──大陸、香港、台灣也都分別作出了各自的反應,但在其電影創作和生産中卻有不同的選擇,體現出了不同的文化和美學策略,形成了不一樣的電影格局。要認識、闡釋新的歷史背景下兩岸三地華語電影的性質、現狀和未來,既需要把大陸、香港、台灣的華語電影作為一個整體來關照、研究,同時也必須關注到它們之間的差異性。

  眾所週知,由於大陸、香港、台灣和海外華裔賴以生存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不相同,華語電影必然會呈現出差異化的地域特徵。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差異化的特徵、特質是我們把握、分析整體的華語電影的出發點、關鍵點。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無論是大陸生産的華語電影,還是香港、台灣生産的華語電影,很難同時在大陸電影市場、香港電影市場、台灣電影市場獲得很大成功。如台灣電影在大陸市場的表現一直不盡如人意。創造5.3億元新台幣(約合1.1億元人民幣)票房奇跡的《海角七號》,在大陸僅收穫2065萬元人民幣。《雞排英雄》,在台灣取得了上億元新台幣的票房收入,但在大陸票房只有120萬元人民幣。同樣,大陸電影無論是在台灣電影市場還是在香港電影市場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

  差異化存在,也必然意味著差異化選擇及其差異化發展戰略。事實上,大陸電影人、香港電影人和台灣電影人存在的差異其實不僅僅是文化上的,審美趣味上的,也包括專業態度、職業精神,以及專業態度、職業精神後面所蘊含的對電影的不同理念、不同理解、不同追求。華語電影要想成為可與好萊塢電影競爭的電影,需要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深度合作,力求資源共用、取長補短、增強實力,並且在更高的層面上逐步實現良性互動和更大的包容和融合。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並且成為了兩岸三地華語電影的血脈。事實上,從一個宏觀的整體上看,大陸、香港和台灣電影都在跨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了一定的文化趨同。如果能夠有效發揮各自的文化優勢,將會産生聚集效應。

  二、以大陸市場為核心構建大華語電影市場

  事實上,兩岸三地導演立足於不同的背景、發揮各自的優勢,華語電影將呈現更加多樣化的格局,可以創造華語電影的新景觀。從華語電影概念提出後20多年的時間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大陸電影、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的面貌,也在很大程度上重構了大陸電影、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在整體的華語電影中的結構性地位。相對於大陸電影市場的高速、跨越式發展,香港電影市場不可逆轉地日趨式微,台灣電影市場儘管有一定的起色,但其穩定性、可持續性難以為繼。截止2014年底,大陸電影市場的票房已經達到296億,銀幕數已經達到23000塊。可以説,大陸電影市場發展的空間已經打開,其發展潛力不可限量,足以支撐一個産業鏈完整的華語電影工業體系、華語電影産業體系。毫無疑問,繼續做大做強以大陸為主體、覆蓋香港、台灣、澳門以及其他地區的華語電影市場,是華語電影自身發展的關鍵。

  香港直到今天,也不過700萬人口;就算在香港電影最高峰的1992年,其票房也不過12.5億港幣的規模,很難支撐電影工業、電影産業的可持續發展。歸根結底,香港電影仍然是作為一種地區性電影、區域性電影而存在。2008年,以《海角七號》為標準台灣電影在市場層面顯示出了復興的態勢,但穩定性、可持續性有待進一步觀察。2010年12月2日,一直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尤其是電影交流的李行先生在台北宣佈《關於加強海峽兩岸電影合作管理的現行辦法》正式頒布,規定此前佔用進口片配額的“台灣電影”享受國産片的待遇,且不限定配額數量。顯然,ECFA給台灣電影的政策比CEPA更寬鬆。在ECFA推行的兩年裏,共有19部台灣電影或合拍片在大陸電影市場上映。就票房上來説,《LOVE》票房過億,《痞子英雄》7000多萬,《那些年》也有5000多萬。很多人都期望,《關於加強海峽兩岸電影合作管理的現行辦法》能夠促進一個“大華語電影時代”的到來。但事實上,大華語電影時代在台灣的推進,實際要比想像的困難。另外,ECFA簽定後,大陸電影每年仍然只有10部進入台灣市場,並且遭遇了台灣市場的冷遇。如在大陸創造了票房奇跡的電影《讓子彈飛》在台灣只賣了200萬新台幣。

  無論如何,大陸、香港地區電影和台灣地區電影可以形成良性互補、互動發展的新格局。香港電影最明顯的特徵是多元性,這種多元性包括在電影文化上體現出來的多元性,在電影機制、電影運作模式、電影形態、電影類型等方面體現出來的多樣性。香港電影人不僅在國際接軌、創作自由、軟環境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優勢,而且在製作模式、敘事手法和美學技巧等方面都更與市場和觀眾接軌。目前台灣電影産業中,超過六成是所謂“小清新”,這受制于台灣地區的投融資體制;因為資金偏少、偏低,小清新自然成為了一種最佳選擇、最佳方式。2012年7月,中國電影資料館在北京舉辦了侯孝賢電影回顧展暨研討會。筆者與侯孝賢導演進行了了深度交流。他認為,台灣的人口和市場偏小,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電影工業、電影市場。焦雄屏女士也有相同的看法和認識。在她看來,台灣自己的電影市場很小,台灣電影必須合作,必須積極融入華語電影的主流,這樣才有機會。《海角七號》在台灣取得的巨大成功並不意味著台灣可以復興電影工業,其文化意義大於電影本身,大於電影工業。

  毫無疑問,兩岸三地的電影無疑也具有各自的優勢,也有各自的發展能力和發展空間,要共同建構一個健康、開放、高效的電影産業機制,進一步加強合作、提升産業競爭力、擴大産業規模。十三億人口的大陸市場,加上香港、台灣的區域性市場,才提供了華語電影生存的巨大空間,才可能支撐華語電影的可持續發展。內地電影、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一方面可以實行差異化發展戰略,另一方面則實施更高基礎上的融合戰略,將兩岸三地的人才、資源更有效地予以整合,在大中華經濟圈、大中華文化圈背景之下建構華語電影生産新模式並且形成更有包容性的華語電影,最終形成一個無論在地理位置或歷史文化方面都更接近、也更具有競爭力的電影市場,最終創造出一種立足於中華文化基礎上的大華語電影、新華語電影。換句話説,一個在理論上擁有15億人口的電影市場,一個具有共同語言、文化和歷史背景的電影市場,可能帶來巨大的潛力和無盡的想像,是唯一能夠在市場空間和規模上跟美國電影進行博弈的大電影市場。其他國家的電影及其電影市場,比如歐洲電影、日本電影、南韓電影都不具備這樣的市場空間和可能性。

  過去人們一般認為只有美國的“好萊塢”的全球影響和印度“寶萊塢”的本土的製作能力可以成為世界電影的兩個中心。事實上,以兩岸三地的整合為標誌的華語電影以中國內地的巨大的電影市場為根本立足點,同時以香港、台灣的區域性市場為兩翼創造一個新的世界電影的中心,其前景是可以期待的。

  三、全球化與“華萊塢”

  在全球化從一種“語境”不斷轉化為“存在”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作為一種強勢文化,正在深深地影響著非西方國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如何面對西方文化的全面挑戰,並使之成為一種歷史性的機遇,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每一個非西方國家必須嚴肅思考和面對的問題、難題。對於當下的華語電影而言,全球化也深刻影響著華語電影的發展趨勢。就電影文化而言,在全球範圍內以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的西方話語不僅制定了電影的敘事規則,也制定了電影的評判規則。可以説,西方話語在制定標準以及評判權方面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其他國家和地區自己不自覺地會以西方話語制定的標準作為“參照係”來衡量自身的文化。尤其是從觀眾層面而言,也會自覺不自覺把西方電影、尤其是好萊塢電影作為電影的“標準”,並且以這種“標準”來衡量和評判自己國家或者地區的電影。可以説,對西方觀眾、尤其是西方電影節口味的迎合,已經影響到了一些華語電影的製作理念及其文化表達。

  在電影全球化時代,面對複雜的市場環境和多元的文化訴求,華語電影如何與西方主流電影進行平等對話,並與世界其他民族/國家的電影展開跨文化交流?華語電影如何實現自身的超越,贏得跨文化範圍內的認同?華語電影如何實現中國電影的文化傳播價值並實現文化産品的增值?華語電影是否可以在跨文化中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形象、文化品牌?華語電影在美學層面如何能為世界電影做出自己的貢獻?華語電影能否最終形成無論是在工業層面、産業層面,並且在文化層面、美學層面都有自身特色的“華萊塢”?所有這些問題,都在客觀上要求華語電影資源進一步整合,以及兩岸三地電影人創造力和想像力的進一步發揮。

  華語電影不同層次上的融合,已經表現為一個動態的實踐和過程。但更高的層次上的融合,還有待於電影創作和生産的實踐的推動,有待於理論層面的不斷觀察。香港電影具有根深蒂固的商業傳統,類型傳統,其商業電影經驗、類型電影經驗是大陸電影、台灣電影相對缺乏,可以為整個現代華語電影工業、現代華語電影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類型拓展。而台灣電影文藝性強,具有較強的個人表達傳統和個人表達能力,也可以為整個現代華語電影工業、現代華語電影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意元素、創意能力。侯孝賢認為,台灣藝術電影有點兒像研發單位,創造非常高級的影像質感和美學,這個東西就會影響到後面的人。有了這些,電影業基本的水準就會往上走。換句話説,台灣電影的文藝風格、個人化表達,將能平衡香港、大陸影片的浮躁氛圍,倒逼香港、大陸電影製作走精品化發展道路,為華語電影贏得更多的認同度、美譽度。侯孝賢説得好,華語電影要想走向世界,首先要做好自己,要尋找到一條自己的路徑,用中國電影人自己的眼光和能力拍片,形成自己的風格。侯孝賢指出,中國大陸未來將是華語電影的中心,兩岸四地電影人攜起手來,相互學習借鑒,來共同應對好萊塢電影的衝擊,爭取早日把華語電影做大做強。

  筆者下面主要立足於大陸電影産業發展進行進一步考察。從電影産業角度看,沒有充分産業化的電影不是現代的電影。在産業化初見成效之後,對電影水準的評判和要求也應當從現代工業、現代市場的高技術標準出發,提高中國電影的工業化、專業化、高科技化和國際化水準,建構現代電影工業體系、現代電影産業體系和現代電影傳播體系。從文化角度看,沒有文化的電影在世界電影競爭的格局中沒有地位。中國電影創作的資源和根源都來自本土文化土壤。只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才能支撐中國電影的持續有力的發展。遺憾的是,中國電影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還不及對西方的、日韓的熟悉,這表現為中國電影的原創嚴重不足,食古不化,食洋不化。中國電影繁榮和發展必須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從整體上提升中國電影的文化素質、文化標識,系統消化吸收本土優秀文化資源為電影所用,進而用影像媒介幫助中國傳統文化完成現代化轉型,實現有效的國際傳播。從美學角度看,沒有獨特美學意識的電影不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電影。儘管電影美學已經發展了近一個世紀,但當前中國電影仍然在美學方面相當薄弱。在市場壓力下,電影過於屈從娛樂動機,導致急功近利、藝術品質下滑,出現票房與口碑的“二律背反”。當前要特別要重視對商業電影倫理和商業電影美學的研究和闡釋,不能僵化地認為商業電影必然沒有美學,沒有倫理,沒有職業操守。從思想角度看,沒有思想的電影是沒有現實影響力和持久生命力的電影。作為時效性最顯著的藝術形式,電影的生産創作本身就是一部影像記錄的另類的社會史、心靈史和思想史。我們要鼓勵創作者始終有意識地面對問題、面對現實,並且思考未來;同時善於運用影像、電影化手段有感染力的呈現,實現用優秀的電影作品引導觀眾在娛樂之外有審美、有思考。毫無疑問,思想的出現和繁榮,將是中國電影攀升到新高度的重要標誌。總之,中國電影要實現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的有序、有效轉變,必須在産業、文化、美學、思想等各方面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而從更宏觀的世界範圍內看,中國電影作為華語電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理應擔負起為華語電影代言的任務。可以預見,未來的大華語電影是以中國思想文化為圓心,內地電影為第一半徑,包括港臺電影在內的大中華區為第二半徑,世界範圍內的華語電影創作為第三半徑,三同心圓共同構成大華語電影的文化格局,在其週邊則將是中華文化與其他國族文化相交織的電影産品,表現為形形色色中華文化元素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其他國家的影片中。顯然,這個格局的出現將會是世界電影史的重大事件。而要實現上述前景,就必須有更國際化的電影産業規則意識和更具國際化的文化心胸、文化情懷。就前者而言,大華語電影需要在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的進程中迅速壯大成熟,通曉並遵守國際電影行業規則,進而參與制定規則。就後者而言,大華語電影應該旗幟鮮明地表明,大華語電影的發展將以促進各國電影事業進步、提升世界電影水準、形成多元文明共存為目標,願同各國電影行業一道,超越經濟和政治的有限性,追求人類文明的進步,促進全球範圍內電影文化多樣性及其體系的形成。總之,大華語電影在國家的文化強國戰略和民族復興歷史工程中理應起到更大的作用,並且有效改變世界電影的地理版圖、文化版圖,進而進一步形成我們有更大影響力和話語權的電影新格局、新秩序。

  “華萊塢”不是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