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政府與民間合力保護“地球之腎”
- 發佈時間:2015-02-05 01:31:26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責任編輯:羅伯特
2月2日為世界第19個濕地日,“濕地:我們的未來”成為今年濕地日的主題,位於三江源頭的青海省通過政府與民間力量,保護“地球之腎”。
“青海省濕地資源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生態調節區。”青海省林業廳廳長黨曉勇説。
據最新調查數據顯示,青海省濕地資源面積為814.36萬公頃,佔全國濕地總面積的15.19%,濕地面積居全國第一。青海省的濕地資源具有類型多樣、原始生態系統功能強大的特點,省內分佈的濕地類型有4類17型。
“三江源流域內的濕地資源對調節全球氣候發揮著重要作用”,黨曉勇説,按照流域劃分,青海省境內的三江源流域濕地資源豐富,境內的長江流域區濕地面積為190.34萬公頃,黃河流域區為143.65萬公頃,瀾滄江流域區為14.07萬公頃。
據青海省林業廳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馬建海介紹,為保護青海省濕地資源,2013年9月1日起,青海省實施《青海省濕地保護條例》。2014年,青海省開展了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根據《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青海共有青海湖濕地、茶卡鹽湖濕地、扎陵湖濕地等17處濕地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
青海師範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陳克龍告訴記者,濕地有著“地球之腎”的美譽,在吸收二氧化碳、製造氧氣、涵養水源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著政府對濕地保護力度的加大,青海濕地保護逐見成效。”陳克龍説。
馬建海介紹,2015年,青海計劃申報6-8處國家濕地公園,申報2-3處國際重要濕地,開工建設6-10處國家重要濕地、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濕地公園。
“青藏高原的農牧民在保護濕地生態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陳克龍説。
加悟才讓是青海省三角城種羊場三大隊的牧工,世代居住在青海湖畔剛察縣那仁社區,多年來,他一直承擔著義務保護濕地水鳥的責任。
位於青海湖畔的那仁濕地,是一片廣垠而神秘的凈土。這裡有常年不封凍的泉眼,獨特的濕地生態環境使它成為鳥的天堂。每年冬天,大天鵝都會如期而至,作為中亞、東亞兩條候鳥遷徙路徑的交匯點,青海湖是候鳥遷徙途中重要停歇地與轉机站,也是水禽的重要越冬地。
為監測水鳥,防止人為干擾和驚嚇,加悟才讓幾乎每天都去湖邊巡查,“有時為拍攝鳥類巢穴,我需要徒手爬上陡峭的懸崖,與猛禽‘零距離’接觸。”加悟才讓説。
如今,他受聘于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是那仁濕地野生動物義務監測員,據了解,僅在青海湖周邊,像加悟才讓這樣的義務協管員有近50名。
“雖然現在濕地保護取得了成效,但氣候變暖等因素也增加了保護高原濕地的難度。”陳克龍説。
在此間舉行的青海省兩會上,有委員建議,應努力使濕地保護工作成為每個社會組織、個人的自覺行動,開展科研監測,掌握濕地“家底”,編制濕地名錄,並根據濕地特點制定保護管理制度,建立濕地保護網路和跨部門、跨區域的保護合作機制。
馬建海説,今後將強化國家濕地公園機構制度建設,嚴格徵佔用地審核,嚴禁破壞濕地資源行為,建立多渠道資金投入機制,努力打造國家濕地公園精品。(李琳海 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