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吉林省實施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成效顯著

  • 發佈時間:2015-02-02 07:34:09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家林業局政府網2月2日訊今年2月2日是第十九個世界濕地日。水波盪漾、草長鶯飛、鶴舞鳥鳴,通過有效的保護與恢復,吉林省濕地呈現生機盎然的景象。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與人類的生存、繁衍、發展息息相關,是人類擁有的寶貴資源。國際濕地公約組織將今年的世界濕地日主題為:“濕地:我們的未來”,旨在詮釋濕地與人類相互依存的關係,倡導濕地保護從青少年抓起,保護好濕地,就保護了人類美好的未來。

  吉林省濕地資源豐富多樣。全省濕地總面積172.8萬公頃,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9.2%,共有4大類16型,是全國濕地類型較多省份之一。全省共有國家重要濕地8處,向海濕地和莫莫格濕地被評定為國際重要濕地。全省已建立了24個自然保護區和26個濕地公園,使48%的天然濕地得到了有效保護。

  多年來,由於吉林省西部乾旱少雨、開墾耕地對濕地進行蠶食、對濕地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等原因,導致濕地水資源短缺、功能退化、面積減少。吉林省加強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建設,通過引水保濕、退耕還濕、生態移民等方式,對濕地進行有效恢復和保護,使全省濕地面積萎縮和功能退化的趨勢得到緩解。

  全省開展了引水保濕工程。對向海、莫莫格、波羅湖、大安等重要濕地實施了生態補水,使退化濕地得到恢復。針對近年來吉林省西部大部分年份乾旱少雨、濕地週期性缺水嚴重的狀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在省發改委、財政、水利等部門大力支援下,組織實施了“河湖連通”、“引霍入向”、“引嫩入莫”、“引洮入向”等重點濕地補水工程,為濕地長效補水奠定了基礎。目前,西部地區重要濕地生態補水長效機制已基本建立,已累計為向海﹑莫莫格等重要濕地補水6億多立方米。向海2萬多公頃濕地得到有效恢復。莫莫格濕地通過引水,使6萬公頃的苔草、小葉樟和蘆葦得到恢復。2013-2014年,通過引水工程和濕地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的作用,加上年降雨量大、河流上游來水多,濕地自然補水比較充分,整個西部地區濕地水覆蓋面積增加了15.8萬公頃,接近歷史最好水準,濕地功能得到有效恢復,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

  開展了生態移民工程。在吉林松花江三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吉林長春北湖國家濕地公園、吉林遼源鳳鳴湖國家濕地公園、吉林長春凈月省級濕地公園、吉林梅河口磨盤湖國家濕地公園進行生態移民示範工程,總投資20多億元,遷出居民近2萬人。自2003年以來,吉林省發改委、水利、民政、林業等部門積極配合,先後在吉林市的松花湖和長春市的凈月經濟開發區實施了生態移民工程,總投資近14億元,遷出居民5100人,既有效地降低了水質污染,也減少了濕地保護的壓力。2008年初,梅河口市針對磨盤湖濕地公園保護與恢復,決定將居住在水域周邊的居民逐步遷移到大壩下游。市政府籌措資金1670萬元,建設濕地保護居民遷移小區13361平方米,制定了相應的補償政策,共計遷移居民162戶﹑770人。2014年初,吉林省林業廳向吉林省政府提出了實施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生態移民的建議。省政府高度重視,明確要求由省發改委牽頭,財政、林業、民政等部門配合,統籌安排,迅速啟動。生態移民試點工作在2015年啟動實施,計劃完成向海濕地核心區共計248戶、856口人﹑耕地總面積為3696.89公頃的任務。

  加大退耕還濕工程力度。濕地保護區內耕地存在及非法圍墾蠶食濕地,是濕地面臨的重大威脅。2014年,在省林業廳的組織指導下,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利用國家林業局退耕還濕試點項目,開展退耕還濕工程1600公頃;莫莫格濕地開展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工程,對被開墾的4000公頃濕地進行還林還草還濕;雁鳴湖濕地完成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工程1870公頃;大安嫩江灣國家濕地公園實施了退耕還濕808公頃,投入資金共計1130萬元;通化縣政府在流域內實施退耕還濕和退耕還林,加強對流域內各鄉鎮的退耕還濕的監督檢查,督促其按時完成退耕還濕工作,目前已投資1000多萬元,完成退耕還濕133公頃。

  加強合作探索濕地修復新路。為遏制濕地萎縮退化的趨勢,全省在重要濕地保護區和濕地公園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累計投入資金4億元,使濕地保護管理的設施和功能不斷完善提高。自2006年以來,莫莫格保護區和吉林油田共同組織實施了採油區濕地植被恢復綜合治理工程,恢復濕地植被面積6700公頃,妥善地解決了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哈尼濕地完成濕地植被恢復330公頃。吉林省林業廳與中科院東北地理農業生態研究所在牛心套保國家濕地公園建立了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科研示範基地。中國科學院劉興土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從2003年開始,對嚴重退化的牛心套保蘆葦濕地進行了生態恢復與合理利用研究與示範,並應用生態學的生物共生與物質迴圈原理,建立了葦-魚(蟹)-稻複合生態工程模式。該項研究得到了吉林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科技示範項目、省科技廳社會發展項目和有關國家項目的支援,目前已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為濕地科研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帶動示範作用。

  通過濕地修復與保護工程,吉林省濕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依賴濕地生存的613種濕地植物和297種濕地野生動物得到有效保護。符合鳥類覓食條件的棲息地面積明顯增加,有效保護了亞洲東部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保護瀕危鳥類中的重要地位。莫莫格保護區鳥類種類比建區時增加100種,增長近50%,白鶴停歇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由2000年以前的500多只增加到現在的3800多只,約佔世界種群數量的95%以上,停歇時間和種群數量都堪稱世界之最,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白鶴遷徙停歇地。向海補水後引來了大批的候鳥,僅小天鵝數量就達600多只,使生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多年不見蹤跡的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中華秋沙鴨,又重現于白河、大蒲柴河、和漫江等地,數量多達500多只。梅河口磨盤湖的白鷺、蒼鷺數量達萬隻,已經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吉林省林業廳)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