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站票站價”需要供求雙方良性互動

  • 發佈時間:2015-02-03 04:35:00  來源:西安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楊朝清

  近日,一則盤點“三大不平等條約”的帖子,在網上轉得火熱,其中列首位的是無座火車票原價。據鐵路人士介紹,無座票是運能緊張的一個産物,此前不在旅客票價定價考慮範圍內。另外,無座票大多是在節假日期間,運能不足的情況下,滿足市民需求的特殊形式,希望乘客能理解。(2月2日《現代快報》)

  每到春運時節,“流動的圖景”在中國大地上被描繪到了極致。在供求不對等的背景下,無座火車票既承載了乘客的鄉愁和出行慾望,也增加了鐵路企業的經濟收益;看似“雙贏”的局面,為何會引發集體性吐槽?比較差異下的心理落差和相對剝奪感,對交通運輸行業服務品質直接而強烈的利益訴求,讓“站票站價”成為許多人的心聲。

  在一個越來越注重用戶體驗、越來越尊重消費者主觀感受的時代裏,無座票原價難免會觸碰到老百姓的民生痛點和權利難點。有座票和無座票享受的交通運輸服務品質存在著鮮明的差異, “不同質同價”自然會觸動公眾關於公平正義的敏感神經。

  通過購買火車票,消費者和鐵路企業建構了一種契約關係。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出發,“站票座價”顯然沒有實現利益最大化。只不過,在權利失衡的格局下,即使利益相對受損,消費者也不得不接受“站票座價”——在現有的交通運輸網路體系中,火車依然是安全性高、性價比高的“最優選擇”。

  和平常不同,春運期間的交通出行往往是一種剛性需要,具有“零和博弈”的部分特徵。鐵路企業正是把握了這一“軟肋”,才有了自説自話的底氣。“不管你怎麼樣,反正我就這樣”的傲慢與偏執,在本質上是“賣方市場”的另類演繹。“愛買不買”、“愛坐不坐”的陳舊觀念背後,隱藏著一種由來已久的商品服務理念,即只管“有沒有”、不管“好不好”。

  鐵路企業的轉型和創新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老百姓固然要理解其中的複雜和艱難,鐵路企業也要增強一種“等不及”、“傷不起”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只有彌合“碎片間的縫隙”,讓鐵路企業和消費者良性互動,找到共同的利益關注點,才能為“站票站價”提供一個利益博弈的社會共識。既保證鐵路運輸的正常秩序,也尊重和回應消費者的利益訴求,實行以交通服務品質為基礎的火車票價格變動機制,離不開企業發展理念的轉變、價值排序的更新和人文關懷的重振。此外,“站票站價”要走向現實,不僅需要吸納多方意見、經過充分論證,也需要技術手段的支撐,更離不開鐵路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協調。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