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家認為中國應多管齊下防止濕地“瘦身”

  • 發佈時間:2014-08-14 22:17:41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哈爾濱8月14日電(記者蔣旭峰、許正、周舟)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和“天然物種庫”,但是中國濕地面積減少和功能減退的趨勢尚未得到遏制。專家認為,濕地保護是“一盤大棋”,需要採取多種措施嚴防濕地“瘦身”。

  濕地在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方面的作用並非其他土地類型可以替代,但是今年初公佈的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卻顯示出濕地保護的嚴峻局勢:全國濕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與2003年公佈的第一次調查同口徑比較,濕地面積減少了339.63萬公頃。其中,自然濕地面積4667.47萬公頃,與第一次調查同口徑比較,減少了337.62萬公頃。

  中國濕地保護不僅存在面積減少這一“量”的難題,還面臨“質”的挑戰。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馬廣仁認為,中國濕地面臨功能減退、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問題,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中國濕地保護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專家認為,中國濕地大面積銳減和破壞,有人為和自然兩方面的因素,其中人類活動佔用和改變濕地用途是主要原因。

  根據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的分析,影響中國濕地的主要威脅因子已經從上一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時的污染、圍墾、非法狩獵三大因子變化為目前的污染、圍墾、基建佔用、過度捕撈和採集、外來物種入侵五大因子,影響頻次和影響濕地面積也在增長,這表明中國濕地資源面臨的威脅呈增長態勢。

  中國尚缺乏全國性的濕地保護法律法規,這成為中國濕地保護的短板。馬廣仁等專家認為,中國需要儘快制訂出臺國家濕地保護條例,對破壞濕地等做法加大處罰力度,提高破壞濕地的法律震懾力。東北林業大學濕地研究專家于洪賢表示,中國還需要加強基層濕地保護的執法力量,做到“護濕”有力。

  觀察人士認為,地方政府有發展當地經濟的訴求,如果能把濕地保護納入地方政績考核指標,就可以防止地方因為經濟發展而忽視濕地的生態重要性。黑龍江省率先在2003年施行地方性濕地保護條例,又在今年率先把濕地率納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落實了縣級政府的濕地保護責任。

  中國目前濕地保護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科技支撐十分薄弱。于洪賢認為,中國需要加大濕地研究的經費投入,加快濕地研究的人才隊伍建設,政府可以與高校等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形成濕地保護的長遠戰略思維,避免先污染、後治理的做法。相關研究顯示,先污染、後治理的模式可能會造成更高昂的經濟成本,而且人工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要比自然濕地下降20%以上。

  中國的濕地分佈廣泛,濕地保護不應僅僅依靠政府“一鼎”的力量。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國家官員蔣南青強調,中國需要提高民眾對濕地保護的意識和參與度,重視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價值的評估。

  國家林業局的數據顯示,參照國際上的通行做法,中國的濕地生態狀況總體上處於中等水準,其中評級為“好”的濕地僅佔濕地總面積的15%,評級為“中”的濕地佔到濕地總面積的53%,評級為“差”的濕地佔到濕地總面積的32%。于洪賢表示,中國有必要對湖泊等天然濕地的生態功能加強動態監測,未雨綢繆地進行污染防治。

  此外,專家認為,中國還應實施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對功能退化的沼澤、河流、湖泊、濱海濕地等,通過採取植被恢復、鳥類棲息地恢復、生態補水、污染防治等系列手段,進行綜合治理,恢復和提升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