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號文件連續第十二次聚焦“三農”:開發農村二三産業

  • 發佈時間:2015-02-02 07:07:00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新華社電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昨天由新華社受權發佈。這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十二次聚焦“三農”。文件指出,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動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這份文件題為《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全文約12000字,共分5個部分32條,包括: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

  今年一號文件的第一部分提出要“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這項內容出現在首頁不僅意味著是一號文件的重點,同樣也是一段時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的重心。

  三大産業融合發展

  促進農民增收也一直是歷年一號文件不可缺少的內容,今年的一號文件延續了去年的思路,提出完善農産品價格機制、提高農業補貼效能等指導意見。除此之外今年還首次提及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通過延長農業産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例如過去農民飼養牛羊,牛羊成熟後直接出售換取收入,未來如果條件允許將鼓勵農民進行屠宰加工,統一銷售,這樣農民的收入將更可觀。

  首提農村法治建設

  農業改革方面主要涉及集體産權制度、農村土地的改革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確保改革進行,今年一號文件首次引入了農村法治建設相關內容,提出“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農村集體資産所有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財産權的保護”。

  “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彰顯了‘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定位。”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朱立志認為,與去年相比,今年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相信在文件部署下,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有望加快推進。

  □釋疑

  一號文件為何頻頻鎖定“三農”

  中央一號文件是中共中央每年發佈的第一份文件,一號文件中聚焦的主題往往是國家當前需要重點關注和亟須解決的問題,在全年工作中具有綱領性和指導性的地位,因此歷年的文件都會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

  不過,中央的一號文件並非年年都聚焦“三農”問題。細數改革開放以來的多份中央一號文件,其中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共有17個。這17個文件也並非一直連續,中間有過中斷。

  上世紀80年代初,在農村改革如火如荼推進的大背景下,從1982年到1986年,中央連續5年發佈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五個一號文件,對當時的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18年後,自2004年起,中央一號文件又連續12年聚焦“三農”。

  一號文件涉農傳統為何在上世紀80年代中斷?對這一問題當時全國從上到下有這樣一種認識: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從農村開始,基本問題已經解決了,今後重要問題都在城市,工作重心也從農村開始轉到城市。

  那麼,時隔18年後,一號文件為何又重新鎖定“三農”?這背後又有著更為深刻的背景:上個世紀末,我國農業生産環境出現複雜局面,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幾年低速徘徊在4%以下。此外,城市改革經過10多年“加速跑”後,城鄉發展嚴重失衡,影響到了小康社會建設進程。

  今天,在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鎖定“三農”,表明“三農”問題在中國“重中之重”的地位非但沒有弱化,反而更為加強。當前,中國正處在四化建設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衝刺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缺了農村這一頭。四化建設,必須補齊農業這一短板。這些因素決定“三農”仍是中央亟須和重點部署的工作,也正是緣於此,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第12次將靶心鎖定“三農”。

  □亮點解讀

  關鍵詞 農民增收

  開發農村二三産業增收空間

  【文件】努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勢頭。文件強調,富裕農民,必須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産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農增收力度。

  【解讀】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下,佔農民收入大頭的打工收入,其增長前景不容樂觀;而在家庭經營性收入方面,農業生産成本上升與大宗農産品價格低迷“雙碰頭”,老鄉的種田收入增長空間進一步縮窄。新常態下如何讓農民持續增收,成為“三農”工作的一大新挑戰。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黨國英認為,文件對農民增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破解方案,內外兼具、多措並舉。文件提出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提出鄉村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的思路,對提升農業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有一定幫助。此外文件提出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可進一步激活農村要素資源,為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提供了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文件提出充分發揮政策惠農增收效應。多年來,我國惠農資金量大,但使用效率並不高,發揮好政策惠農增收效應,可使每一分支農資金都發揮更大效能。”黨國英説。

  關鍵詞 農業發展

  不能再“耕子孫田種當季糧”

  【文件】必須儘快從主要追求産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文件提出要實施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行動,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

  【解讀】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諸多新挑戰,日益稀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以及不具競爭力的價格,正對高投入高産出的舊有發展模式亮起“紅燈”,不少農民感慨“地越種越硬、越種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漲越高”。

  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研究員朱立志認為,當前“耕子孫田種當季糧”的舊有發展模式嚴重透支地力和産能,已走到盡頭。今年的一號文件對“轉方式”濃墨重彩,極具針對性,傳遞出我國必須走現代農業道路的信號。

  “文件提出要不斷增強糧食生産能力,這與以往更多地強調産量增長的表述有著明顯區別。中國強,農業必須強,農業的強不是體現在産量上,而是體現在競爭力上,這意味著農業在‘轉方式’上將有更多突破。”朱立志説。

  關鍵詞 人居環境

  提升文明程度建設美麗家園

  【文件】加快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準,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今年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解讀】當前農村基礎設施依然薄弱,基本公共服務的水準還比較低下,農村的人居環境還需要大力改善,農村老齡化、空心化程度比較嚴重。特別是與城鎮相比,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長期滯後,亟待提升。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和以往一號文件相比,今年文件在強調水、電、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強調公共服務水準及文化建設,提出要創新鄉賢文化,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至新的高度。由“物”到“人”,新農村建設邁向“看得見青山綠水、留得住鄉愁”的新階段,內涵更為豐富。

  “在推進路徑上,文件首次提出‘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這將有益於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加入新農村建設,讓新農村建設更可持續、農民獲益更實在。”李國祥説。

  關鍵詞 農村改革

  讓土地資金等要素有序流動

  【文件】必須把農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引導土地經營權規範有序流轉,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開展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産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

  【解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村莊空心化趨勢明顯,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嚴峻地擺在面前。同時,農村土地、資金等生産要素的流動長期被禁錮,産權歸屬不清晰,如何“喚醒”農村大量“沉睡的資産”,已成“三農”發展的一大挑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所所長葉興慶説,30多年前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改革,釋放了長期被禁錮的生産力,農村經濟獲得極大發展。當前我國農村面臨的問題,仍然在於舊體制的制約,唯有通過改革來破題。文件部署的這些改革,意在通過市場化手段,激活被長期壓抑的土地、資金等生産要素和農村産權,實現其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讓農村“沉睡的資本”“活”起來,進一步激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關鍵詞 法治建設

  農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

  【文件】必須加快完善農業農村法律體系,同步推進城鄉法治建設,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三農”工作。文件提出要健全農村産權保護法律制度,加強農村改革決策與立法的銜接,農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

  【解讀】農村是當前我國法治建設相對薄弱的領域,一些地方非法徵用農民土地、非法佔有農民集體資産等問題時有發生;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常常出現公司與農戶互相“撕毀合同”問題;毀佔耕地,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的案件屢見報端;“法不下鄉”成為農村法治的困局。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認為,沒有農村的法治化,就不可能有整個中國的法治化。文件首次用大量篇幅聚焦法治,可見“依法治農”已成推進“三農”發展的重要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提出農村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農村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調整,更需要用法律為改革保駕護航,一方面可保證農村改革的順利推進,另一方面也能杜絕一些人‘以言代法’現象的發生,保護農民權益。”鄭風田説。據新華社

  今年一號文件

  三農工作 四個重大

  重大課題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重大考驗

  國內農業生産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産品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如何在“雙重擠壓”下創新農業支援保護政策、提高農業競爭力。

  重大挑戰

  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産品有效供給和品質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重大問題

  城鄉資源要素流動加速,城鄉互動聯繫增強,如何在城鎮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城鄉共同繁榮。

  今年五項重點工作

  1 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2 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

  3 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

  4 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5 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

  京華時報製圖何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