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5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財政支援農村綜合改革推向縱深

  • 發佈時間:2015-01-09 20:30:58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近日,在財政部農業司(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辦公室)與幹部教育中心舉辦的農村綜合改革政策培訓班上,遼寧、江蘇、浙江、雲南、四川、甘肅六省代表分別圍繞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轉型升級、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試點等改革的推進情況進行了交流。本報今日分別從不同側重點將這六個省份開展試點工作以來的措施及經驗進行刊發,供各地讀者借鑒。

   

  遼寧:全面深化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

  在中央財政的支援下,遼寧省從2006年開始,實行分步改革、綜合施策等辦法,對所轄168個各類國有農場積極穩妥推進分離社會職能和辦社會職能改革,全省95.8萬名農場職工及家屬直接受益。

  一是將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全部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改革後,各級財政每年投入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相關資金已達7.1億元。國有農場舉辦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黨政、公安司法機構的人員和資産已全部移交所在地政府管理。共移交或撤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06所,移交在職及離退休教師9088人、學生6.7萬人;分離黨政、公安司法機構91個,涉及人員1839人。由於事業站所主要為國有農場的生産經營服務,該省採取逐步分離的方式進行改革。目前,已分離事業站所270個,安置相關人員5367人。仍有近千個事業站所,由於各種原因不能分離到地方政府,採取了內部分離的辦法將農場的社會職能和經營職能實現了分離,並對農場承擔的社會職能予以適當補助,減輕了國有農場的負擔。

  二是進一步完善了國有農場的體制機制。明確了政府對國有農場社會職能的保障責任。國有農場承擔的屬於政府職能範圍的事務基本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各級政府全面落實對已分離機構的保障政策,使其與當地其他相同社會職能機構享受同等待遇,並將國有農場全面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使其與當地鄉(鎮)、村享受同等的政策。對於不具備分離條件,暫由國有農場管理的社會職能,由政府給予適當補助,並建立長效的增長機制。精簡了國有農場管理機構。通過與編辦等相關部門配合,減少了部分國有農場的管理人員和層級。積極推進國有農場體制改革。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為國有農場體制改革創造了條件,該省部分市、縣已經通過産業化、股份化、市場化等方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逐步提高國有農場的市場競爭力。

  三是提升了國有農場財務管理水準。研發了“遼寧省深化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資訊管理系統”,通過數據庫收集、審核相關數據並記錄深化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的全過程。同時,全面推行國有農場預算管理制度,實行國有農場生産性經營和非生産性經營支出分賬核算,要求各國有農場對社會管理部門人員的考核和經費支出分別建立考核檔案,財務設立專門賬戶,確保了資金使用規範。

   

  江蘇:增強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內生動力

  江蘇省農村綜合改革工作重點圍繞推進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體制,以不斷加大的財政投入為支撐,以美麗鄉村建設示範為平臺,一手推進農村體制機制改革,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和活力,一手大力支援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著力增強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內生動力,取得積極成效。

  在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引導下,江蘇省已經形成村級公益業建設多元投入機制,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惠民效應十分明顯。在穩定一事一議財政基本獎補規模的基礎上,該省自2011年起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示範,在規劃指導下因地制宜建設不同類型的示範村,4年來,省以上財政共投入8.76億元,建設了近400個設施配套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産業特色鮮明、社會安定和諧、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

  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江蘇省規定,示範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及相關環境整治資金主要由政府承擔,採取多種渠道籌措,嚴禁向農民集資攤派。支援縣市開展項目整合,按照“渠道不亂、許可權不變、優勢互補、各記其功”的原則,整合農村道路、改水、沼氣等20多項財政支援公益事業建設的專項資金。引導受益農民按照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自願投工投勞,發動社會各界通過捐助、幫扶等形式支援建設。

  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一是落實一事一議民主決策制度。二是建設類型和方式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根據農民意願和村莊條件,採取不同建設類型,蘇北地區以新建和擴建為主,蘇南和沿江地區以整治改造為主。三是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保護村莊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和歷史文化。四是與富民強村相結合。強化産業佈局規劃,增加農民就業崗位,確保農村耕地不減少,農民生計有保障,集體收入有增加。

  注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既防止標準過低不能滿足需要,又防止建設標準過高形成浪費,該省制定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指導標準,力求將村莊人居環境改善與發展生産、方便群眾生活有機結合,做到村莊佈局集中適度,各類用地安排合理,保護和延續當地鄉村風貌、空間格局;基礎設施配套集約、齊全,公共服務設施適度、實用,滿足行政管理、便民服務、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需求;推廣使用先進建設技術,合理利用清潔能源,村莊生産生活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與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相結合。江蘇省將美麗鄉村建設示範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制定了《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和《建設管理辦法》,與農村綜合改革緊密結合,指導市縣進行政策調整和制度創新。一些縣市對支援政策進行整合梳理,從用地用電、資金投入、貸款建房等方面支援示範;一些縣市建立了農村房屋産權管理制度,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有序推開;支援農村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現代農業發展勢頭良好。

   

  浙江: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試點

  近年來,浙江省農村綜合改革各試點縣積極探索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助推美麗鄉村建設的實現路徑,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試行政銀合作,引入金融資本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為了解決項目前期投入,安吉縣積極探索創新,由縣新農村辦公室、財政局與農信社簽訂合作協議,把財政預算安排的美麗鄉村獎補資金的一定比例用作質押,由農信社放大5-10倍向列入美麗鄉村創建計劃的村發放貸款,用於建設項目的前期投入,村級相應在農信社開設資金結算戶。同時,引入銀行貸款資金使用監管體系,由信貸員對每筆貸款資金的具體使用實行跟蹤監管,待項目建成驗收合格後,將村級募集款和財政獎補資金歸還銀行貸款。

  二是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探索政企合作、社會支援、農民參與的美麗鄉村創建新路徑。列入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助推美麗鄉村建設試點以來,遂昌縣緊密結合實際,圍繞將山區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競爭力目標,依託豐富的農産品資源和原生態旅遊資源,以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為引領,探索了政企合作、政府購買服務實現“三農”跨越式發展的美麗鄉村建設新途徑,初步形成了以農村電子商務引領美麗經濟,通過“三買”實現“三贏”的美麗鄉村建設“遂昌模式”。

  三是充分發揮財政獎補機製作用,廣泛發動村民群眾和社會力量參與,加快村莊人居環境改善。玉環縣在試點中堅持財政投入、籌資籌勞和社會捐助三輪驅動,在縣級財政投入逐年提高的同時,從2012年開始,縣裏將各項用於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納入一事一議獎補範疇,累計整合涉農資金1.5億元;嚴格落實籌資籌勞,規定項目開工前所籌資金必須到位;廣泛動員社會捐助,發揮民間資本充裕優勢,動員村“兩委”班子、工商企業主和德高望重人士參與捐助。為充分發揮村級主體作用,堅持以村級為項目主體,千方百計節省項目投資。第一是“包清工”模式,材料由村級自行採購,施工作業公開招標,包工不包料,該方式可節省投資成本30%左右。第二是“主動回避”模式。規定村幹部及其親朋好友一律不得參與本村一事一議項目工程承包。第三是“委派內行人”模式。全程跟蹤監督項目建設,確保公開透明、公正操作。

  四是大力推行“垃圾源頭分類收集、定時定點投放,可追溯、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辦法,有效破解村莊垃圾處理難題。龍遊縣在美麗鄉村建設試點中,把好源頭分類關,實行垃圾分類處理。把好垃圾“身份”關,實行定時定點投放。把好垃圾處理關,實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把好制度關,實行長效保潔管理。

  五是積極開展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試點工作。2014年4月,安吉縣通過創新試點,通過了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組織的美麗鄉村建設地方標準驗收,樹立了我國第一個美麗鄉村建設地方標桿。

   

  四川:小資金搭建大舞臺

  四川作為全國首批農村綜合改革示範試點省份以來,針對農村公益設施日常管護薄弱、村組幹部工作無“抓手”、公共服務短缺、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載體貧乏等突出問題,啟動了農村公共服務運作維護機制改革。截至目前,全省試點工作已惠及164個縣(市、區)的30568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65%,實現了“小資金築起大舞臺,小改革催生大機制”的工作目標。

  四川省在推行農村公共服務運作維護機制建設實踐中,按照“低標準起步、廣覆蓋推進”的要求,結合現階段各級財政的承受能力,確定初期補助標準為平均每村每年5萬元,其中中央和省級財政承擔60%,市、縣財政承擔40%,鼓勵財力較好的市縣自行擴大覆蓋面、提高補助標準。同時,允許縣級財政根據各村人口、幅員面積、地理區位、村集體收入和工作績效等相關因素,在保證每村不低於3萬元補助標準的基礎上,分村分類確定補助標準。

  為做好試點工作,該省全面下放項目和資金審批許可權,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只規定資金不能使用的領域和項目,即“五不準”:不準村組幹部私自決定,不準用於彌補公用經費缺口和發放村組幹部補貼,不準分發給村民,不準違反財政報賬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不準截留、擠佔、挪用。補助資金使用權歸全體村民,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下達指令性計劃或專項工作任務,不得干預村民民主決策。

  他們通過編訂《操作手冊》,逐項規範操作流程,印發到每個試點村,實現工作規範有序。通過開展農村公共服務運作維護標準化試點,積極推動項目實施有據可依、有標準可參照,讓項目實施更具科學性、操作性,確保資金在陽光下運作、項目用標準化提升績效。

  經過幾年努力,四川省農村公共服務運作維護機制發揮出獨特而顯著的成效。一是將公共財政的陽光灑向了廣大農村,推動了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補助資金根據各村的人口、面積、區位、收入和績效等客觀因素分配,並直接計算並公示到村,改變了以往涉農補助資金與“項目”掛鉤的辦法,確立了以農村人口為主要因素的補助方式,確保了試點地區農村普遍受益。特別是在邊遠貧困地區的村,真正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促進了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二是滿足了各村差別化的公共服務需求,基本實現了村務管理“小事”不出村。財政資金直接由農民群眾根據本村情況民主決定使用項目,滿足了各村在公共服務運作維護上的差異化需求,群眾急需的道路維修、溝渠橋涵維護、鄉村社會治理、環境整治、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以及一些應急事項均可在村內得到及時解決,實現了村務管理“小事”不出村,大大減輕了縣鄉政府的壓力。三是構建了矛盾糾紛內消機制,促進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四是吸引和粘合各方資金支援,提升了財政資金績效。五是推進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提升了村組幹部的威信。

   

  雲南:一事一議“受益廣、社會讚”

  雲南作為全國首批三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試點省之一,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嚴格規範管理,全省工作呈現出“受益廣、發展快、效果好、社會讚”的可喜局面。

  雲南省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始終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村民事,村民議、村民建、村民管”。通過自下而上的民主決策機制,調動農民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堅持陽光操作。項目村成立理財小組和品質監督小組,監督項目實施和資金使用情況,並將議事、申報、審批、實施、完工、資金籌集和兌付使用的全過程向全體村民公開公示,充分尊重農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落實村民管養維護責任。已建成項目産權歸實施主體集體所有,全體村民都有權使用公益設施,各村都必須制定管護辦法、建立後續管護機制、落實管護責任,確保長期發揮效益,調動農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管理權”。

  在試點工作中,省級財政按照因素法將資金分配到縣,由縣級政府以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為平臺,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司其職,各記其功”的原則,整合扶貧整村推進、新農村建設、村容村貌整治等相關財政支農資金,統籌使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截至目前,全省共完成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總投資525億元,其中財政獎補資金201億元,整合其他財政資金56億元,引導帶動群眾籌資籌勞和社會資金投入268億元。

  在具體試點工作中,雲南省各地注重做到“四個結合”。

  統籌規劃與分類指導相結合。一是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省級制訂了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總體規劃,明確提出了“爭取到‘十二五’末,全省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覆蓋面達100%,所有村內道路基本實現硬化,村民喝上清潔衛生的水,30%的自然村擁有村級活動場所和公共廁所”的總體目標。各地以全省總體規劃為龍頭,與當地新農村建設等規劃相銜接,建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庫,編制本地區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發展規劃。

  普遍受益與典型示範相結合。堅持普遍受益。重點實施普惠制項目,讓公共財政陽光覆蓋廣大農村,切實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解決農民出行難、喝水難等基本問題,擴大受益面。

  改善環境和促進發展相結合。以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為核心。全省的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以道路硬化、衛生凈化、村莊亮化、環境美化項目為重點,著力在改善村莊環境下功夫。同時,針對生活垃圾嚴重影響農村環境的實際,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在大理市和賓川縣開展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改革試點。有效帶動産業發展。在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特別是美麗鄉村建設中,把項目村是否具備産業優勢作為立項的重要因素。通過項目建設,在改善環境的同時,逐步將雲南多樣的民族文化、秀美的鄉村生態環境以及高原特色農業産業轉化為農村的發展優勢,努力形成環境美化與經濟發展互促、美麗鄉村與農民富裕並進的良好局面,實現村美民富。

  關注民生和應急保障相結合。該省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重點扶持農民群眾生産生活最急需、願望最強烈、利益最直接、受益最廣的村內戶外基礎設施建設,解決突出的民生問題。

  據統計,7年來,雲南省共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1.6萬個、美麗鄉村項目1200個,全省累計有3630萬名農民直接受益。

   

  甘肅:積極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甘肅省被列入“農村綜合改革示範試點”首批試點省份,2012年以來,承擔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內容。該省緊緊抓住“村級”這個切入點,打破現有不符合農業産業發展的制度約束,努力搭建服務內容多樣、服務手段高效、體制機制完善、資金來源穩定的新型村級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服務體系,打通了農業技術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在試點地區選擇上,甘肅省採取“市州推薦、競爭立項、擇優選擇”的辦法,選定農業産業條件較好、組織領導保障有力、農技推廣隊伍充實、資金落實可靠的靜寧等12個縣、513個行政村啟動首批試點。2013年在總結首批試點縣經驗的基礎上,將試點縣總數擴大至35個,試點村達到2118個。2014年新增試點縣14個、試點村1100個,並在這些村同步開展農村公共運作維護機制試點。截至2014年底,全省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農村公共運作維護機制試點縣達49個,試點村共3228個。

  試點工作啟動以來,甘肅省、市、縣三級財政狠抓試點獎補資金落實。全省共計投入試點資金7.02億元,為試點工作穩步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為確保試點獎補資金運作安全,他們制定了《甘肅省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試點工作財政獎補資金管理辦法》,明確了獎補資金使用範圍、報賬人及報賬程式、報賬資料審核、獎補資金支付、會計核算、監督管理等要求,確保財政資金的安全運作和高效使用。

  在機制創新上,甘肅省探索推行五種服務模式。即:“傳統農業+村級服務站+農戶”模式、“産業大鄉+村級服務站+專業服務隊”模式、“龍頭企業(協會)+村級服務站+基地+農戶”模式、“農技人員+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戶”和“基地+合作組織+龍頭企業+服務站+農戶”模式。初步構建起了以獎補資金為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投入新機制,為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長效化、市場化運作提供了有效支撐。部分縣區在做好農業技術服務的同時,憑藉電子商務推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試點工作,通過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為群眾發佈農産品供需等生産生活資訊;幫助農民開辦網店銷售農産品,使農村更多鄉土産品有效轉化為促農增收的商品,實現農民與消費者直接對接,有效化解農産品小生産與社會大市場的矛盾。

  通過開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試點,甘肅省試點區域內農技推廣體系逐步完善,機制體制改革速度加快,農業科技推廣能力有效提高,公共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建成村級農業社會化服務站點3218個,聘用村級農技員5058人,350萬人初步受益。2014年,試點地區特色農業産業增收幅度將達到18%以上,農民純收入平均凈增超過800元,增幅達13.5%,部分試點縣農民純收入增幅達30%,試點工作階段性成效初步顯現。

  (本版稿件由李存才、左臣明、尹紅平、郭顯銀、張淳提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