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養老金切勿只算“虧盈賬”

  • 發佈時間:2015-01-30 20:30:53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不斷會冒出計算養老金盈虧的新聞來,譬如“養老金多繳5年退休工資反拿少,早退休更划算”、“多繳5年保費會在不超過3年的時間‘回籠’,延退並不是本虧損的‘經濟賬’”“養老金11連漲背後:退休早領錢反而多”……

  無論是“粗算”還是“精算”,諸多演算法都只是“靜態”推導,既沒有聯繫到隨著現代社會生活品質和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提高,人類預期壽命延長的因素;沒有考慮到未來經濟環境變化而引起的養老金實際購買力的升降;也沒有觀照到未來工資上漲從而變相使養老金替代率降低等問題;還沒有顧及養老改革會逐步深化,不可能就此止步……理論計算出的養老金虧盈結果,在這些變數因素面前顯然會失去價值。

  建立社會化養老制度以及養老金並軌,根本目的在於應對老齡化社會風險,實現老有所養,並且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在“夕陽紅”階段能夠公平享受社會發展成果。從這個意義出發,關於養老金的賬宜算大賬不宜算“小賬”。這裡所謂大賬,有兩筆與民眾息息相關,一者在職職工養老金繳費比例重不重,是否影響到了當下的生活品質;二者是退休後所領取的養老金能否保障基本生活,使生活品質不至於降太多。

  之於前者,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已明確提出了“適時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説明保險費率偏高,適當調整已經進入政策視野。之於後者,目前的養老金尤其是社會養老保險金的調節幅度,雖然近11年來每年以10%的增幅上調,但尚缺乏科學依據,並不能完全反映工資或物價上漲對養老金購買力的影響。有專家建議,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可以選取通貨膨脹率特別是與老年人密切相關的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漲幅為掛鉤指標,同時還應與在職職工的工資水準掛鉤。

  所以,從民生需求的角度出發,如果要給養老金算賬,不妨算算上述“一頭一尾”兩筆賬,從而促進養老保險費率更加合理,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更加科學。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養老基金開源增值改革,在職職工繳費負擔不是太重、退休人員生活品質不是太低,這種養老願景下,不僅能匯聚社會養老改革共識,養老金的賬也不會再是一本簡單的盈虧賬。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作者燕農,1月28日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