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房地産開發商自融成風 P2P陷“危險關係”

  • 發佈時間:2015-01-30 09:46: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P2P行業的多事之秋仍未結束。日前,由於鉅額資金投入房地産項目,P2P平臺裏外貸爆發一起被稱為“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兌付危機,涉及金額逾9億元。目前,該平臺已經無法維持正常的提現業務,且投資者的到期兌付已被暫緩處理。

  業內人士透露,裏外貸或涉嫌開發商“自融”。在“自融”操作手法下,P2P平臺其實已經淪為“幌子”,借款人則可以借助平臺“拆東墻補西墻”。雖然“自融”目前尚難界定是否違規,但中小開發商自身的資金風險成為引爆類似兌付危機的“導火索”。

  “這種手法現在在房地産行業和P2P之間太普遍了,但這説到底是一種危險關係。”有業內人士表示,在投資人對房地産風險認識不足的情況下,如何控制此類危機的蔓延,仍是一個難題。

  大量資金疑流向同一地産公司

  一則落款日期為1月26日的“公告”,透露出P2P平臺裏外貸這次遭遇的危機不同尋常。裏外貸在這則公告中稱,由於借款人目前已被警方控制,平臺已無法維持正常的提現業務,且投資者的到期兌付也被暫緩處理。裏外貸的員工目前已被通知在家辦公,並隨時準備配合調查。

  裏外貸是“北京眾望易達網路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的P2P平臺。網貸之家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月21日,裏外貸總成交量22.48億元,待收本息共計9.34億元;平均借款期限5.56個月,綜合收益率高達39.77%。

  數據顯示,該平臺待收的投資人數為1830人,但待還的借款人數僅為8人,待還金額最高的借款人(即尚未還清款項的借款人)待還金額高達3.2億元,而上述8名借款人的每人平均待還金額達1.17億元。

  據悉,該平臺大量資金流向一家房地産公司,而由於該公司的控制人目前被調查,導致借款無法按期兌付本息。

  由於涉及金額超過9億元,上述事件被稱作是P2P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兌付危機。“一個平臺的借款人永遠是那麼幾個人,而且投資收益高得離譜,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明白其中的風險有多高。”一位P2P平臺創始人説。

  此前已有機構對其作出預警。在裏外貸停業之前,大公國際將該平臺列入預警名單,理由是受評主體資訊披露不充分、償債能力存在隱患、可持續能力較差。據大公國際統計,截至2014年11月21日,該平臺一共存在150個標的,其中同一借款人發佈60個房地産相關標的,總計金額約759萬元,且平臺在60個不同債項中反覆披露同一份協議。

  據了解,該平臺大筆資金流入的房地産公司線上下也是負債纍纍。

  自裏外貸危機爆發之後,關於其涉嫌“自融”的議論就未曾停止。有知情人士稱,裏外貸和資金密集流向的房地産公司控制人實為同一人。裏外貸作為該公司“自融”平臺的嫌疑頗大,中國證券報記者試圖通過電話向裏外貸求證,但公司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自融”成中小開發商“救命稻草”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這種“自融”手法早已在圈內風行。

  “開發商手上有地有房,雖然很多不能做抵押登記,但許多平臺不需要抵押登記手續就可以借款。這樣開發商為了給自己找個吸收資金的通道,就想自己控制一家P2P平臺,然後自己包裝一個項目,而且很多開發商跟擔保公司是有合作的。因此,利用偽裝好的P2P平臺來融資是非常簡單的。”前述創始人透露,“自融”的關鍵在於自己控制一家平臺,“想要多少額度,就發多少項目,資金源源不斷的進來,何樂而不為”。

  這種做法如果被投資者識破,則要面臨極大的風險,但開發商們也有應對之道。該創始人透露,“上次就有一家小開發商來找我們,想收購我們的平臺,但同時要求我們是獨立運營,這樣誰都看不出來是他在做自融,但本質是一樣的。”

  “自融”目前在房地産行業與P2P平臺之間已頗為普遍,尤以資金鏈緊張的小開發商為甚。如上述人士所透露,開發商或者自己運營一個P2P平臺,或是控制一家平臺,利用其作為“幌子”來進行融資,補充流動資金,更多的則是用來償還之前所借的欠款。

  但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這種做法目前還難以界定是否違規。

  “比如説我是開發商,我有1000套房子,每次抵押100套給P2P平臺,平臺拿5000萬元給我。第一期到期了,我就再拿100套抵押給P2P平臺。就這樣迴圈,但是每次都是有真實的抵押物,你能説這是欺騙嗎?”P2P平臺網投網CEO汪瑤表示,開發商每次自融都有真實的抵押物,所以不能以“騙局”來界定自融。在他看來,重要的還是P2P平臺自身對於抵押物的風險評估。

  在他看來,無論裏外貸是否涉嫌“自融”,但其對標的的風險評估顯然是認識不足的,一旦借款人的項目出現問題,到時候P2P平臺自身也是“有理説不清”。

  “危險關係”亟待規範

  自融資渠道收緊之後,開發商與P2P的關係就一直“剪不斷理還亂”。汪瑤認為,開發商找銀行,銀行不貸,信託業也在疏遠房地産,民間融資利息更是高得離譜,但開發商可以找P2P,“對於開發商來説,P2P融資年化15%-20%的資金成本,短期內還是可以接受的”。

  畢竟,在市場不景氣、銷售遇冷的情況下,開發商的“口袋”已變得越來越緊張。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2014年,在開發企業的各類資金來源中,購房者的定金及預付款佔比24.8%,較2013年下降3.5個百分點;個人按揭貸款及其他佔比15.9%,較2013年下降0.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開發企業自籌資金佔比41.3%,較2013年提高2.5個百分點;國內貸款佔比17.4%,較2013年提高1.3個百分點。中國指數研究院認為,2014年以來,開發商資金承壓已是共識。

  在此情況下,開發商借款與P2P高息吸金形成一種“危險關係”:對於資金承壓的開發商來説,P2P是一種更為高效且成本更低的融資渠道;對於P2P平臺來説,相比之下,開發商動輒數億元的融資需求,其誘惑力實在難以抗拒。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汪瑤認為,在這種形勢下,最令人擔憂的問題是,投資者完全意識不到這種“危險關係”的潛在風險。“畢竟與其他標的相比,房地産項目或者土地還是更為具體,且大多數人較為認可其價值,從而忽略了房地産自身的風險所在。”

  分析人士認為,儘管開發商的抵押物有其價值所在,但對於小開發商來説,資金鏈斷裂壓力越來越大。一旦借款人出現問題,與裏外貸類似的兌付危機將不僅僅是孤例。

  “這也是我們堅決不碰房地産的原因。”汪瑤稱,小開發商自身的潛在風險猶如暗礁,如何讓P2P平臺和投資者增強風控意識並“安全著陸”,仍是一個頗為嚴峻的問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