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常態下更注重結構和公平

  • 發佈時間:2015-01-28 21:29:33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馮蕾 李慧  責任編輯:羅伯特

  淡化GDP指標,近年來在一些地方已成為趨勢。從國家到各地,下調經濟增速在意料之中,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這是新常態的“速度”特徵,其中也透露出發展思維和政績觀的深刻轉變。

  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7.4%,這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增幅。

  儘管很多人表達了對增速的擔心,但較之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的增速依然是最高水準。

  如果説GDP是一個數量指標,那麼,對於中國而言,對數量奇跡的膜拜已經過時。面對“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越美國成為新的世界第一”的言論,中國人多了一份冷靜和客觀。每人平均水準的巨大差距仍在提醒我們:品質和效益遠比總量重要。

  “環境、民生、收入增長,這些約束性指標更具體,傳遞了更科學的政績導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説,“今天,我們需要的不再是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奇跡,我們更強調經濟品質的增長、民生福祉的改善。”

  在著名經濟學家張卓元看來,各地下調經濟增速符合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增速換擋的客觀規律,是各地主動適應新常態的重要體現。這也意味著,從過去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轉為7%~8%的中高速增長將成為一種常態。

  “從一味追求數量增長到更注重經濟結構,更注重區域結構、城鄉結構、産業結構的優化,這是新常態下的新要求。”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趙振華説。此外,收入結構、就業結構也是調結構的重點。從評判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看: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國的基尼系數0.469,連續六年下降;從收入指標看,2014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超過GDP增長速度,漲幅為8%。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這是新常態的“結構”特徵。從各地兩會透露的工作重點可見,更注重縮小收入差距,更注重城鄉統籌、區域統籌,體現出放眼全局、注重長遠的戰略思維。

  “新常態並不意味著經濟進入低速增長,而是仍然將經濟增長保持在中高速增長區間,要讓經濟增長的品質效益更加凸顯,讓經濟增長的代價降到最低。保持合理增速對中國實現現代化、對持續改善13億人的生活品質、對確保實現就業指標十分關鍵。”張立群指出,目前,中國還有大量的農業轉移人口,此外我國的城市中每年新增勞動力800萬左右,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對確保勞動力的轉移和新增就業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我們要保持經濟合理增速,繼續做大GDP“蛋糕”,在增加總量的同時提高GDP的品質、優化GDP結構、提高GDP的效益。

  (摘編自1月27日中國經濟時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