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拖延症 從調整心態開始
- 發佈時間:2015-01-26 08:31:48 來源:中國民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拖延症”指的是非必要、後果有害的推遲行為。它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特別影響個人發展。拖延現象現已成為管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職場人士多受拖延症困擾
一個人認為自己5天之內可以做完一件事情,所以在離期限還有15天的時候一點不著急,直到最後只剩5天了才開始。 這種緊迫感和焦慮往往促發人的鬥志,會讓人覺得,自己只有在壓力狀態下才有做事情的狀態。而最後完成工作時,成績往往不是很差,這樣就強化了自己“適合在最後期限之前短期內的高壓狀態下工作”的心態,並且對以後的行為不斷進行自我暗示。
相關調查顯示,20%的人認為自己是長期拖拉的人。對他們來説,拖拉這種狀態充滿了自己的生活:不能按時付帳單,忘了買音樂會的門票,直到聖誕前一天才去買禮物……據一家招聘網站調查,86%的職場人自認為有拖延表現,其中半數人“不拖到最後一刻不會動手”,17%的人會拖1天左右,13%的人“不拖到領導催絕不完成”。這一數據讓人驚訝,當前不少上班族即使時間充裕,也會有意無意地看看微網志、聊聊天等,直到要交差前才匆忙完成工作,導致效率下降。
“先刷會兒微網志、朋友圈,再上QQ看看有沒有新的留言,就15分鐘,然後馬上開始工作。”在一家房地産公司工作的李先生每天開始工作時總這樣對自己説,但往往是半天過去了,文檔上卻只寫了可憐的兩行字。李先生只好加班完成,這樣一來會影響第二天的工作狀態,接下來又得拖,就此陷入惡性迴圈。李先生對自己的拖延症感到非常憂慮:“自己總是這樣辦事拖拖拉拉,但是怎麼也改不掉 。”
據專家分析,職場拖延症的成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完美主義:他們自我要求高,認為工作結果體現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害怕工作不到位而被認為平庸,因此希望計劃得盡善盡美。
2.缺乏自信: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完成任務,産生逃避心理。
3.職業倦怠:對工作或分配工作的領導心生厭倦,沒有動力,便開始拖延。
改善職場拖延,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品質,還能增強自信,提升個人成就感。
該如何對待自己的拖延症?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 · 詹姆士對時間行為學的研究發現,人們有兩種對待時間的態度:一種是 “這件工作必須完成,但它實在討厭,所以我能拖便儘量拖 ”;另一種是“這不是件令人愉快的工作,但它必須完成,所以我得馬上動手,好讓自己能早些擺脫它 ”。
因此,調整自己的心態非常關鍵。不要想立刻推翻自己的整個習慣,只需強迫自己現在就去做你所拖延的某件事。然後,從第二天早上開始,每天都從你的工作清單中選出最不想做的事情先做。
把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寫下來,這樣做能讓你隨時都明確自己手頭上的任務。不要輕信自己的大腦可以記住每一件事情,而當你看到自己長長的單子時,也會産生緊迫感。
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時到1小時的 “ 不被干擾 ” 時間。假如你能有1個小時完全不受任何人干擾,在完全屬於自己的空間裏思考或者工作,這1個小時就可以抵過你一天的工作效率,甚至有時候這一小時比你3天工作的效率還要高。
巴金森在其所著的《巴金森法則》中寫下了這段話: “ 你有多少時間去完成工作,工作時間就會自動變成那麼長。 ” 如果你有一整天的時間可以做某項工作,你就會花一天的時間去做它。而如果你只有一小時的時間可以做這項工作,你就會更迅速有效地在一小時內做完它。
你花了多少時間在做哪些事情,把它們詳細地記錄下來,早上出門花了多少時間,搭車花了多少時間,出去拜訪客戶花了多少時間 …… 把每天花的時間一一記錄下來,你會清晰地發現浪費了哪些時間。這和記賬是一個道理。當你找到浪費時間的根源,你才有辦法改變它。
對職場人士而言,以下幾個方法,有助於緩解拖延症帶來的困擾。
第一,要消除干擾,最好少開聊天工具,否則時間會在不經意間流逝。
第二,要分清輕重緩急。成功者把時間花在最重要而不是最緊急的事情上,因此不妨把工作分成急並且重要、重要但不急、急但不重要、不急也不重要4類,依次完成。
第三,不妨與同事建立“拖延互助聯盟”,相互督促,如果大家在一週內都能按計劃完成任務,則聚餐慶賀。
第四,職業倦怠者可找資深職場人或諮詢師聊聊,重新規劃職業。
第五,管理人員要學會委派任務,將可由他人完成的工作交給下屬,並定期跟蹤進度,自己只做更重要的事。(本報綜合)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