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頓的玫瑰人生
- 發佈時間:2015-01-23 01:00:45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紐約時報》在本地的餐館食評和街頭獵奇方面不遺餘力。兩年前,與帝國大廈僅一街之隔的一家不起眼的中餐館,引起素以尖刻挑剔聞名的時報食評記者的注意。它的中外文招牌分別是“巴適成都”和La Vie En Szechuan(法文直譯:四川生活)。大眾平價的中國餐館竟在曼哈頓街頭玩法國范兒,起了個如此布爾喬亞的法蘭西店名,讓洋記者百思不得其解。熊熊爐火上煎炒烹炸出來的辛辣刺激川菜與憂鬱淒美回腸蕩氣的香頌,在紐約街頭就這樣奇妙地對接起來了。
在曼哈頓,嗅著白蘭地滴灑在熱奶酪上所漾出的香氣,恨不得轉個街角就能找到一家法餐館、咖啡館或麵包房。但牛哄哄的頂級法國館子是要預約的。它們的廣告從不推崇自己的菜品如何好吃以及服務如何週到,因為那是客人和報章雜誌的食評做的事情。廣告和海報上甚至看不到任何與食物有關的圖片和文字,而它們的廣告語言,一般的餐館也是不敢使用的:“如果你期待優雅的時尚和藝文的品位,你是會在此享受到你理應享有的”。“若想體驗純正的法蘭西時尚和藝術,請避開週日和週一。”(餐館那兩天關門)。頂級法式烹飪的確應算是既雅致又精緻的藝術。他們標榜的原汁原味時鮮,包括從英吉利海峽法國一側的多佛角所打撈的比目魚,剛從橡樹林中採出的佩裏格黑松露。還有田雞腿、大蝸牛、和鵝肝醬。而品嘗橙酒蛋奶酥甜點,則一定要閉著嘴巴,把香氣含在嘴裏獨自細細享用品味。
能夠細細品味的還有法國香頌。
20世紀40年代,一位身材瘦小的法蘭西“香頌”歌手,在巴黎用她的歌聲書寫著歷史,並在日後成為不朽的法蘭西音樂符號。雖然伊迪絲·琵雅芙的名字在中國不大為人所熟知,但國人應該對她的音樂耳熟能詳。馬年春晚,蘇菲·瑪索和劉歡的對唱曲驚四座,而他們所唱的歌曲就是琵雅芙的代表作“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在歐美世界,只要提到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或她的名字,人們內心最柔軟的那個部分就會發生奇妙的反應。她的這支典型法蘭西香頌已在歐美家喻戶曉,變得近乎神聖,具有超凡的藝術魅力。歌名原意為“透過玫瑰色玻璃的生活”,是按照柔軟法語的節奏,而非剛硬英語的節奏來演唱,因此被認為特別法蘭西,甚至取代“馬賽曲”,而成為法蘭西的音樂象徵。
當年也是在曼哈頓,一襲黑裙個子矮小的琵雅芙征服了傲慢的美國。她演唱的法國香頌,類似中國的民歌小調,吟唱著再普通不過的生活和愛情的主題,曲長不過三五分鐘,只有極其樸實的伴奏。比的就是主唱者的功力,和對於音樂的把握及現場的處理。她沒有華麗的管弦樂隊交響伴奏,有的只是一架鋼琴,一把薩克斯管,或是一隻手風琴。在她流離和飄逸的遊吟旋律中,美國歌迷們領略出巴黎的風情:楓丹白露宮的如詩如畫、鐵塔斜陽下的娟麗宛轉、塞納河左岸的愜意慵懶、香榭麗舍上的夢幻流連。歌手,淺吟低唱情意綿綿;樂手,韻律流暢默契十足。琵雅芙用她千回百轉的歌喉,將萬里之外的夜巴黎的嬌柔,盡情帶給了曼哈頓。既有燈影婆娑間的私語竊竊,也有裙擺搖曳的拉丁風情。英語民族的刁鑽、冷漠和傲慢,徹底地融化在她的音樂當中。
除了耳朵,琵雅芙的“玫瑰人生”還可以用口眼鼻和手指來體驗欣賞。就像她的歌曲有成百種翻唱一般,以玫瑰人生命名的雞尾酒也有許多。既有用薄若萊幹紅葡萄酒打底調處,巧用濃郁酸櫻桃和醇厚黑莓子的比例,來顯出迷人的紫羅蘭色或寶石紅色;也有用木莓子酒或灰雁伏特加打底,摻加波酒、檸檬汁、楓糖漿、玫瑰色香檳和樹莓果泥調成的。最經典的則是:在晶瑩剔透的高腳三角錐形杯裏,用紫紅的覆盆子或艷紅的曼越莓,加上清亮的杜松子酒,滴入淡淡的檸檬汁和沁人的玫瑰水,或許細心的酒保還會悄悄添上一兩片鮮艷的玫瑰花瓣,就調成一杯擺在一方淡粉或果綠色紙墊上的精緻的“玫瑰人生”雞尾酒。清淡的酒香和著怡人的果香在舌尖和唇齒間流動,定會帶來對她歌聲的深度而立體的另類體驗。
在曼哈頓能見到那種在法蘭西大小城鎮的街頭再普通不過的小咖啡館,它們有老舊斑斕的餐座,色彩黯淡的天花板,和頗為正宗的法式點心。如絲的綿綿細雨中,輕推開店門,精緻擺放的各式點心,會伴著濃郁的咖啡豆香氣撲面而來,立刻把客人輕柔地裹進了“玫瑰人生”的音樂裏。如不喜甜食,那剛剛烘烤好的伴著奶油香氣的羊角麵包,和夾著熏鮭魚的法式三明治,會微微帶來一絲絲地中海的鹹味。還有既酥脆又可口的黃油酥小蛋餅,和濃香撲鼻的拿破侖酥蛋糕。藍莓紅莓和黑莓間或著綠色獼猴桃片的迷你型水果撻,可讓人暫時擺脫奶酪和慕絲點心的誘惑。細細品嘗各式法國糕點,一定要叫一杯純濃香咖啡,或是剛剛打成的卡布奇諾。誘人的肉桂末兒,要輕輕撒到小小的白瓷咖啡杯裏面。老饕們是會關照店家在清純咖啡裏點上一兩滴白蘭地的。苦澀和甜潤在口腔中和舌尖上交匯,最終融化在柔潤的淡香中。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