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曼哈頓地標的法蘭西印記

  • 發佈時間:2015-01-16 01:00:4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張皓  責任編輯:羅伯特

  紐約客無法想像沒有法蘭西的曼哈頓會是何種光景。兩百多年來,太多的法國元素從方方面面深深滲透在紐約客的日常生活中。侃幾句法國話,瞧法語電影,搓法式大餐,嘗法式點心,品法國紅酒,聽法國音樂,一直都是曼哈頓的經典時髦。

  自由女神雕像的由來眾所週知。許多舉世聞名的曼哈頓地標--雄踞天際的帝國大廈、飄逸流暢的克萊斯勒大廈、氣度非凡的洛克菲勒中心、恢宏華貴的大中央火車總站、精緻典雅的大紐約公共圖書館、莊嚴雄偉的紐約市政廳無一不深深地烙上了法蘭西的印記。

  在真正老紐約客心目中,曼哈頓的不朽地標非帝國大廈莫屬。這並非因為它以一柱擎天之姿,頂著全世界最高建築桂冠長達41年(從未有第二座建築打破這個紀錄)。而是它帶給紐約乃至世界的記憶 - 憂鬱浪漫優雅嚴謹。從開工到落成僅410天的“帝國速度”,創造了大工業化時代罕見的世界建造奇跡。

  “藝術裝飾派運動”起源於法國。在20世紀30年代初,為爭世界第一高的桂冠,克萊斯勒大廈和帝國大廈這兩棟均以藝術裝飾派風格設計建造的摩天大廈,在曼哈頓拼得你死我活奇招百齣,賺足報紙版面和紐約客的眼球,最終由帝國大廈拔得頭籌。這世界第一和第二摩天大廈,向全世界生動地展現了大工業化時期現代建築的藝術和人性的一面——摩天樓不一定是刻板單調冷峻。藝術裝飾派的設計元素從此全面滲入汽車、服裝、傢具、建築、廣告、日用品等各個領域,引領了世界風潮,為此藝術風尚的全球大流行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説到曼哈頓的法蘭西元素,絕對離不開生於紐約的格什溫。曼哈頓的格什溫酒店和格什溫劇院,無時無刻地在提醒世人法蘭西對於美國的影響。格什溫劇場是依照法國“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的風格設計並建造,為紀念格什溫兄弟而命名。譽滿全球的“全美戲劇名人堂”就設立在此。哥哥先出道,但名氣和造詣均不如弟弟小格什溫,他的《藍色狂想曲》和《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是不朽的現代派作品。

  離開帝國大廈幾個街口,在流光溢彩的第五大道邊的格什溫酒店,是典型的法蘭西學院派建築。此地原名“錫盤巷”(現為西28街),是美國當代流行音樂的發源地,也是格什溫早年“北漂”的地方。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裡曾是全美最大的音樂出版商和作曲家聚集之地。作曲和伴奏離不開鋼琴,巷子裏整日流淌著叮咚的琴聲,宛如敲擊錫盤一般。

  法國音樂大師拉威爾遊歷紐約期間,就在錫盤巷居住。年輕的格什溫欲拜他為師,得到的卻是“法蘭西和美利堅都不再需要更多的二流拉威爾,它們都祈望著出現一位一流的格什溫。”拉威爾一席話,日後促成開現代音樂之先河的經典之作《美國人在巴黎》的誕生。而它的第一樂章恰恰就是典型德彪西的法蘭西印象派調子。按中國的輩分來論,格什溫當算是印象派音樂巨擘德彪西的徒孫,因為德彪西與小他一輪的拉威爾是忘年交。兩人惺惺相惜,有人曾稱拉威爾是德彪西的徒弟,老德卻稱讚小拉的藝術造詣絕不在自己之下。

  格什溫曾自述他的巴黎情懷。如同一個非典型美國遊客一般,悠閒地溜達在鵝卵石砌就的巴黎大街小巷,徜徉在波光粼粼的塞納河畔,嗅到空氣中的淡淡葡萄酒香和發酵奶酪或蒜香麵包的混合在一起的味道。但他好像沒有提到過楓丹白露的藝術盛宴、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巴黎聖母院的低回鐘聲和左岸咖啡館的拉丁氛圍。

  格什溫在1928年3月從紐約到巴黎。塞納河畔的早春,文學藝術巨頭們雲集。與海明威、畢加索、馬蒂斯、達利、澤爾達等人的交遊,讓小格找到了激情和靈感,成功創作交響音畫《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也稱交響詩)。同年12月,此曲在曼哈頓卡內基音樂廳的首演一炮而紅。飄蕩在空中若隱若現浪漫絕美的法國香頌,被不知多少藝術家讚譽為世界上最優美的民間小調。香頌將格什溫深深纏繞在情深意濃的巴黎情調中,使他無可救藥地沉醉於法蘭西的藝術之中。格什溫用他的音樂把從內到外滲透了優雅與浪漫、憂鬱和淒美的巴黎時光,帶回到懷舊的曼哈頓。

  從格什溫酒店沿著公園大道向北走到42街,就是奠基於1902年的大紐約公共圖書總館。作為全美洲最經典的法蘭西學院派建築,它曾是美洲最大的大理石建築群。作為美洲第三大圖書館,它收藏了無數珍本善本書。其鎮館之寶乃是一卷最早被帶到美洲的《古騰堡版聖經》和出版于1738年的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牛頓一書“使數學的光輝照亮了籠罩在假設與猜想的中世紀黑暗裏的科學。”徜徉于華麗雄偉的大理石精美拱門和雕花廊柱間,隨處可見學院派建築扛鼎之作巴黎大歌劇院的影子,也就是“歌劇魅影”的故事發生地。左拉精闢地形容學院派建築是“所有奢華風格的絢麗混雜”。圖書館理事會大會議室,典雅莊重富麗堂皇,鑲嵌著桃花芯木墻板和繁複娟麗的天花雕飾,達到法蘭西古典藝術風格的極致。

  而“法蘭西新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紐約大市政廳,則位於百老彙大街上。它已經使用了兩百多年,依然風華不減。直到幾年之前,億萬富翁彭市長,曾經常搭乘骯髒老舊的紐約地鐵來此上班,以一美元的年薪為紐約市民服務了許多年。迎著從哈得遜灣吹來的海風,在大市政廳前飄揚的藍白橙三色紐約市旗,常被人誤以為是藍白紅的法國國旗,因為橙色極像褪色的紅。曾幾何時,當選總統林肯在1861年乘火車前往華盛頓就職,在此接受紐約市民的熱烈歡迎。他四年後遇刺,在遺體運回老家安葬的途中,曾於此處停靈讓市民哀悼。

  曼哈頓另一處著名地標就是大中央火車總站,矗立在公園大道和42街邊。它建於1913年,也是學院派建築經典之作。其無梁無柱的巨大星空穹廬和正門廊頂上的古希臘羅馬神祗(道德、智慧、醫藥)雕像,都出自法國藝術家之手,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大理石雕塑群像。候車大廳的大理石主樓梯,其豪華和氣派,至今為世人讚嘆,不知多少經典電影在此取景拍攝。而在1968年,總站的側樓幾乎要被拆遷改建。遭到以傑奎琳·肯尼迪(肯尼迪總統遺孀)為首的紐約各界人士一致反對,這才得以原汁原味地作為國家歷史文物保護至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