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設施蔬菜“棚、技、藝”配套才能高效

  • 發佈時間:2015-01-22 07:32:0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天津市蔬菜技術推廣站農藝師王銳竹

  佔地20畝的“超級大棚”雖不是什麼特別新鮮的事兒,但通過會員制、認購制的銷售模式達到設施蔬菜的高效種植做法新穎,值得搞採摘的園區與合作社借鑒。

  紅岱村的劉保強在“超級大棚”中種植不同的蔬菜作物,這本是不可取的方法,因為不同作物所需環境不同。比如黃瓜喜高溫,番茄不耐高溫,如果同棚種植不會取得好的産量。但是,劉保強又採用了採摘、配送這種高回報的銷售方式彌補了産量上的缺陷。因此,他的做法是成功的,只是是否具有可複製性有待研究。像“超級大棚”這種大型設施目前不太適合小農戶使用,更多應用於規模化種植的蔬菜園區、合作社等開展觀光農業或現代農業展示。

  目前,國內普通菜農多以單棟面積1畝左右的溫室或冷棚為主,生産上亦存在著較多技術問題。以天津市為例,目前設施農業面積達60萬畝,日光溫室面積約25萬畝,其中的60%為二代日光溫室,冷棚、簡易溫室約35萬畝。隨著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一些問題就凸顯出來。一是高效模式缺乏。天津市面積最大的栽培模式是春果菜—秋葉菜,這種模式佔溫室面積的70%,春季果菜主要為茄果類,葉菜包括油菜、油麥菜、生菜、菠菜、芹菜等,種類不固定,主要根據上茬次的市場行情確定,這一模式收益不穩定,收益基本在1.8~2萬元,其他如秋蘿蔔—春瓜類(果菜)等少數模式面積也不足15000畝,呈現出顯著的“小而全、效益低、內銷型”蔬菜生産格局。二是老菜區土壤連作障礙嚴重,由連作導致的土傳病害為害面積佔設施蔬菜總面積的30%,為防治病蟲害和作物生長受阻,生産中用藥用肥量過度,造成蔬菜産量和品質下降,平均減産15%。三是設施蔬菜輕簡化生産技術缺乏,設施蔬菜比較效益下降。農業部園藝作物科技入戶首席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斌調研發現,屬於勞動密集型産業的設施蔬菜,由於目前人工費逐年提高,設施蔬菜生産勞動力數量不足和老齡化,已成為制約設施蔬菜生産發展的主要因素。

  我們需要設施大棚與先進農技農藝相融配套,通過創新升級來解決這些問題。第一,形成多樣化的設施蔬菜高效生産模式。以天津市為例,通過近幾年探索,天津市蔬菜技術推廣站研究示範了適合冷棚、連棟大棚、二代溫室、厚土墻溫室等不同設施類型的8個高效模式,根據設施類型的不同,年畝收益可達3.5~5.5萬元。

  第二,應用多種方法解決設施土壤連作障礙。天津市寶坻區大口屯鎮石辛莊村的張師傅告訴我説:“我的棚由於有連作障礙,每年土壤改良、土壤消毒花的農資費用要達到4500~5000元,一年的農藥錢還要再花一大筆錢,有啥好方法一定告訴我啊。”看到農民對防治土壤連作技術的迫切需要,我們應用了“線滅”“高氯氧消毒劑”等藥劑對土壤根結線蟲進行了防治,防效達70%以上。另外,我們採用小面積示範無土栽培的方法徹底解決了土壤連作障礙。

  第三,採用熊蜂授粉、水肥一體化技術,降低番茄種植的人工支出。天津市原種場劉紹寬科長説:“番茄種植過程中,最費人工的就是蘸花,而且蘸花容易造成畸形果和灰霉病。”應用熊蜂授粉後,番茄整個生育期可節省10~15個人工,一般早春番茄整個生育期需要人工數為35個。另外,以設施番茄種植為例,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可節省4~5個人工,而且比大水漫灌澆水施肥均勻,節水50%,並能有效降低棚室內的濕度達10%左右。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