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失敗者”直起身來
- 發佈時間:2015-01-19 06:46:28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美國每年至少投50億美元支援癌症研究,成果産出卻十分緩慢。看上去“失敗”的研究人員卻沒有因此而受“白眼”或者被終止資助。他們有價值的新想法依然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援。在英國,有企業規定,如果員工在一年之內沒有“合理失敗”過一次,將會被解雇,因為他們認為沒有失敗就證明員工在崗位上沒有創新。由此可見,在科技創新越活躍的地方,“失敗者”的地位也會越高。
這些年,我們國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加,人們對成果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因此,儘管“寬容失敗”被一再強調和號召,對“失敗”的偏見依然以種種形式存在於觀念和制度中。為了加快創新驅動的步伐,我們對“失敗”的態度,不應該僅僅放在受“寬容”的被動位置上,而是應該放在跟“成功”一樣的位置被關注、被研究,真正讓“失敗者”直起身來。
讓“失敗者”直起身來,需要我們正視創新的規律。任何創新活動都是要挑戰舊事物,建立新事物。這個過程勢必會有很多不確定的風險,甚至會受到舊事物的重重干擾,失敗自然難以避免。可正是通過失敗,創新者才能積累經驗,進一步明確走向成功的方向。善敗者不亡,很多失敗往往給人們開拓了更多通往成功的捷徑。
讓“失敗者”直起身來,需有我們給創新更多耐心。失敗是個動態定義,往往界定於一個時間段、一個目標、一種價值取向,並沒有永恒不變的失敗。因此,我們要有更加包容的機制,給科技創新更多耐心,讓創新者能夠卸下沉重的時間壓力,真正潛下心來釋放更多創新活力。
讓“失敗者”直起身來,需要有專業的評估機制。人們對“失敗”的偏見往往來自於“失敗”與失責、失職、失誤等的混淆不清。因此,我們需要有專業的評估機制,為合理失敗正名,要讓真正勇於探索的創新者哪怕“失敗”,其辛勤付出依然能得到肯定和回報,不會因此挫傷前進的動力。
讓“失敗者”直起身來,是為了更好地審視失敗,充分挖掘失敗的價值,從中獲取走向成功的滋養,激發進一步探索的動力。正視失敗、應對失敗,既需要個體觀念的革新,也需要全社會的系統合力。
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涌起,更多人會走向成功,也會有更多人面對失敗。我們需要用理性智慧的態度審視失敗,用專業靈活的機制應對失敗。只有讓“失敗者”直起身來,中國創新才能真正活躍起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