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土地“包轉合”富了老高家

  • 發佈時間:2015-01-18 03:00:0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元旦剛過,《經濟日報》記者在遼寧省昌圖縣八面城鎮大和村遇見53歲的村民高鳳江,雖然在將近零下30攝氏度的寒風中高鳳江包裹得嚴嚴實實,記者依然能看清楚老高的笑臉。

  “去年我經歷了不少好事兒,心裏老高興了!”高鳳江一見記者,就主動講起他家的好事。“家裏一年進賬12萬元,比往年多了好幾倍。”高鳳江笑著説,“這錢可不是因為運氣好掙的,是穩定收入,以後還能更多呢。”

  在往常,老高簡直不敢想像。家裏6口人承包了36畝耕地,之前一直按照傳統方式耕作,辛苦一年,一般能打2萬斤糧食,收入不到2萬元,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老高家的改變得益於去年他加入了大和村曙光農業專業合作社。這個合作社由八面城鎮與遼寧曙光建設集團合作建立,老高以自家承包的土地“參股”。入社後,老高家每畝地每年能得到流轉金770元,糧食直補、良種補貼97.13元,盈利分紅160元,秸稈還田補助70元。不僅如此,合作社還安排每位入股農民就業。合作社分13個分社,高鳳江和他的兒子兒媳都被安排在種植分社,一年工作10個月,每月掙2000多元,老伴有時也打點零工。

  2014年,一直眼饞卻買不起的小貨車,老高一口氣買了兩輛。高鳳江興奮地告訴記者,“家裏人都説,從‘承包’到‘合作’,咱家這地真是能生金。”

  在大和村,許多農戶同高鳳江家一樣加入了合作社,把土地交給合作社經營,自己再去合作社打工,除了享受分紅、補助和安排就業外,合作社規定,社員還可按章程要求取5%公積金、4%公益金、6%教育基金、5%風險基金等。合作社將一系列惠農政策寫入章程,在法律上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農民以土地入股,秋收後按股分紅;遭遇洪澇等自然災害導致減産減收,損失由合作社負擔;不願意入股的農民,可以選擇土地流轉等方式進行合作……

  實現了“包轉合”,大和村的農業專業合作社到2014年已經成為擁有超過1萬畝耕地的“超級農戶”,他們與吉林天豐集團簽訂訂單,統一種植粘玉米和馬鈴薯,還註冊了“思糯”、“曙合”兩個農産品商標,生産的糯玉米、角質玉米、馬鈴薯、水稻通過國家有機産品認證,深受市場歡迎。憑藉全程機械化作業的成本優勢、統一經營的規模優勢以及訂單合同的價格優勢,合作社具備了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成了大和村村民過上富裕生活的保障。

  成了股東,高鳳江不僅有了分紅,更讓他高興的是再也不害怕自然災害了。去年,遼寧趕上大旱,合作社統一組織調水灌溉,24小時不間斷地澆了3000多畝地,這在以前一家一戶種地時根本不可能做到。“大旱之年,我們這兒依然豐産,要是以往,非損失一半産量不可。”高鳳江説。

  近期,合作社又啟動了投資達3億元的加油站、編織袋廠、免燒磚廠、冷庫、糧庫等富農項目,對此,高鳳江沒有絲毫意見,“把分紅的錢拿來投資,雖然眼前小錢少了,但從長遠看,獲益肯定更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