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比利時華人吳培的“文物回歸夢”

  • 發佈時間:2015-01-16 06:21:1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背 景

  明末清初之際,中國曾有上億件瓷器被運往歐洲,其晶瑩的質地、美麗的色彩吸引了歐洲上流社會的關注,西方宮廷貴族競相收藏,視若拱璧。明清外銷瓷在中國瓷器燒造史和陶瓷貿易史上,有著獨特的風格、獨特的影響和獨特的地位。不僅曾風靡歐美,如今在全球各大拍賣行也佔有一席之地,許多著名博物館也將其收納展覽,眾多學者將研究中國明清外銷瓷作為畢生的事業。

  2014年11月18日,比利時籍華人吳培創辦的“明清外銷瓷展覽館”在江蘇如皋對外開放,1000多件精美的明清外銷瓷器重回國人視線。這次展覽不僅填補了國內外銷瓷研究領域的空白,也是吳培先生實現“文物回歸夢”的重要見證。

  一

  在吳培看來,喜歡收藏外銷瓷,與他的家庭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父親和外公都是瓷器愛好者,江蘇如皋老家中收藏了不少瓷器,他從小就對瓷器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1993年,37歲的吳培告別家鄉,來到比利時布魯塞爾伊夫卡大學學習管理專業,週末一有空就扎進當地的舊貨市場。有一次,他看中了一件中國古瓷,很想把它買下來,但因手頭拮據,又不能確定這件瓷器的真假,就從不同角度把它拍成照片,沖洗出來再標上高度尺寸、品相及價格等資訊,寄回國內請古瓷專家鑒定。一來一去20多天,國內專家將這件瓷器鑒定為“綠釉鳳紋粉彩小花觚”,屬於晚清時期作品。吳培接到國內專家的鑒定後,立即借錢將這件瓷器買下。國內專家的鑒定,吳培對自己的鑒別眼光有了更大的信心,更為堅定地走上了收藏之路。吳培承認,“綠釉鳳紋粉彩小花觚”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使他與明清外銷瓷結下不解之緣。

  1996年,吳培與妻子在布魯塞爾開了一家中餐館,妻子希望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餐館中去,他卻依然改變不了收藏的愛好。吳培風趣地説,多數家庭是夫唱婦隨,但他收藏瓷器卻更像“孤軍奮戰”。為此,他不得不偷偷地挖自家“墻腳”——出去為餐館採購菜肉原料,花了1000比利時法郎,回來虛報1300比利時法郎,多餘的錢就積累下來,用來購買收藏瓷器。他不遺餘力地收藏,只是想把這些精美的瓷器物品找回來。

  隨著時間推移,吳培夫婦的餐館越做越紅火,他收藏外銷瓷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收藏之路也越走越寬。吳培説:“收藏是一種對歷史、對藝術的獨特體驗,更何況,我還帶著文物回流的心願。”有一次,吳培在英國一家拍賣行看中一件《雍正內粉彩外胭脂紅釉花卉紋盤》,不料有人與他叫價,底價800歐元的紋盤,被“抬”到1萬多歐元,但最終還是讓他咬著牙拍到手。吳培在拍得心儀之物後感慨:“真心喜愛一件瓷器,就不必計較代價。”

  有一次,吳培在一位比利時收藏朋友家中發現了一套十八羅漢瓷器,十分喜愛,當即表示願意出價10萬歐元購買。但這位比利時收藏家卻不願轉賣給他。吳培並沒有因此放棄,而是經常登門拜訪這位收藏家,與他一起參加古玩拍賣活動和共同探討研究明清外銷瓷。隨著彼此的了解和友情不斷加深,吳培對明清外銷瓷的廣博知識和收藏明清外銷瓷的執著精神,深深打動了這位收藏家朋友。4年後的某一天,這位收藏家將吳培叫到自己家中,提出願以1萬歐元的價格將十八羅漢轉賣給他。這位收藏家表示,他年事已高,太太已經癌症晚期,子女不想繼承他的收藏事業。鋻於吳培對十八羅漢特別喜歡,所以希望將十八羅漢低價轉讓給他,讓這套中國瓷器收藏品有一個好的歸屬。在送別其收藏了近半個世紀的十八羅漢時,這位老先生老淚縱橫。吳培説,這位比利時收藏朋友其實並不差錢。他以如此低的價格將十八羅漢轉讓給他,是對他收藏明清外銷瓷的認可。吳培認為,收藏講究一個緣分,人與人是緣分,人與物也是緣分。有些瓷器幾百年前就生産出來了,能在他手上收藏一段時間,就是一個緣分。

  二

  20多年來,吳培走遍了歐洲各國的大小古玩市場,也參加過大小數百場拍賣會,但要説購買最恰逢其時的,還要數一件乾隆年間的“粉彩八角人物花卉盤”。這是吳培在比利時舊貨市場上“撿漏”時購得的。吳培告訴記者,西歐各國幾乎都有舉辦舊貨市場的風俗習慣。有些城市或社區每年都在固定的週末有舊貨市場,當地居民把家裏不用或不常用的物品拿到舊貨市場出售,價格非常低廉。他當時在布魯塞爾的一家舊貨市場發現了這件“粉彩八角人物花卉盤”,對方將其作為廢品出售,只要價10歐元,他覺得價格實在太便宜就買下了。買回後一查詢,國內同類收藏品報價高達1.5萬元人民幣。據説,吳培剛到比利時通過這種“撿漏”方式在舊貨市場上淘得的寶貝還真不少。不過,近些年來,隨著赴歐國人增多和網上資訊暢通,通過“撿漏”方式在舊貨市場上“淘寶”的機會越來越少,難度越來越大。如今,吳培已經將收藏外銷瓷的精力放在正規的古玩收藏市場和私人收藏館。

  中國官窯瓷的精湛工藝有口皆碑,但吳培對收藏外銷瓷情有獨鍾。吳培認為,看瓷器最重要的是看文化,研究瓷器要研究它的文化內涵、文化背景。外銷瓷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很高的學術價值。如果從瓷器上所反映的題材寬泛度、表達的文化內涵、反映的豐富資訊來講,官窯瓷無法與外銷瓷相比。明清外銷瓷內容豐富,有些外銷瓷甚至是“中西合璧”的産物,從工藝上看,精美度不亞於官窯瓷。他所收藏的“乾隆粉彩外國人物故事盤”就是一件精品,繪圖精美,故事源自荷馬創作的希臘神話,眾多人物神形兼備,紋飾亦有多種變化,主題則用紫粉紅彩來描繪,這在訂燒瓷器中十分罕見。

  記者在吳培布魯塞爾家中收藏的外銷瓷中發現,有些外銷瓷被鑲嵌上了貴金屬,有些外銷瓷則在原有圖案上加彩繪畫。吳培解釋説,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歐洲人為使中國瓷器更適合其欣賞口味所做的一些改良。中國人比較喜歡淡雅色調,而歐洲人喜歡濃烈色彩;中國人繪畫講究意境,喜用抽象筆墨,歐洲人繪畫則追求寫實。不同的審美取向,使得歐洲人將部分中國外銷瓷作了“加工”,繪製上他們感興趣的圖案。

  吳培認為,中國外銷瓷以前曾從中國走向世界,如今又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而重歸故里。有關專家預測,無論在未來的全球瓷器收藏市場上,還是在古代陶瓷的學術探討上,外銷瓷都有可能成為新的明星。

  三

  22年來,吳培不斷輾轉于歐洲各國的古玩拍賣行或私人收藏館,曆盡艱辛陸續收藏了4000多件外銷瓷。到了2005年,他收集到的外銷瓷已經擺滿家裏的整個地下室。

  一路走來,吳培只為圓自己心中的“文物回歸夢”。他漸漸發現這些“曾經征服世界”的中國明清外銷瓷雖深受外國人欣賞和收藏,但卻很少被中國人所熟知。

  吳培説,“在國外,中國外銷瓷不光用於陳列,有些甚至就是日常用品。”他心裏五味雜陳:明明是産自中國的瓷器,在國內卻鮮見芳蹤。吳培發現,相較于國外對中國外銷瓷成熟的研究,國內學術界、收藏界長期以來對外銷瓷重視程度不夠,研究和認知都比較有限。究其原因,在於國內缺少明清外銷瓷標本,因而涉足研究者較少。

  為實現自己的“文物回歸夢”和擴大外銷瓷在中國的影響,吳培決定帶一部分明清外銷瓷藏品回到中國,以期創辦一家外銷瓷博物館。經過多方奔走聯絡,吳培最終在老家江蘇如皋的市博物館內找到了400多平方米的展廳作為“明清外銷瓷展覽館”的地點。吳培表示,外銷瓷屬於中國,必須還把它們帶回祖國。他挑選出1000多件外銷瓷精品創辦“明清外銷瓷展覽館”,這是這些外銷瓷最好的歸宿,也是他作為海外遊子獻給家鄉最好的禮物。吳培希望借助在國內創辦“明清外銷瓷展覽館”的機會提升國內民眾對於明清外銷瓷的了解認識,促進國內對明清外銷瓷的研究。

  國內有關專家學者對吳培創辦明清外銷瓷展覽館讚不絕口。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副秘書長張浦生表示,他與吳培相識于2005年,10年來見證了吳培潛心收藏外銷瓷的歷程。外銷瓷既保留了中國陶瓷彩繪藝術的傳統,又吸取了歐美藝術精華,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結晶。中國外銷瓷應成為中國陶瓷研究的重大課題。外銷瓷展覽館的落成,不僅實現了海外的文物回歸,更填補了國內外銷瓷研究領域的空白,給文物收藏界研究探討外銷瓷的發展歷史、製作工藝與藝術成就打通了一條便道。南京博物館前館長徐湖平説,吳培經過20多年的奮鬥,將數千件外銷瓷藏品帶回中國,帶回自己的家鄉,這一舉動的確很了不起。

  面對讚譽,吳培很謙虛:“以一己之力其實做得很少。”吳培希望能夠給外銷瓷器的研究做好榜樣,之後的道路他會繼續以“瓷”為生,以“瓷”造福。為此,他計劃在比利時創辦自己的中國外銷瓷收藏會所,以廣交歐洲各國的中國外銷瓷收藏愛好者,擴大中國外銷瓷收藏來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