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後看臉時代”
- 發佈時間:2015-01-16 06:21:09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有教授發表學術報告論證:人眼識別面孔的準確率為97.53%,而通過攝像頭加人臉識別系統,識別率則可以達到99.15%。對於銀行界來説,這種技術戰勝經驗的事情,不光發生在客戶識別環節,也體現在幾乎所有經營領域。
國內首家網際網路銀行微眾銀行發放貸款的“任性”,讓許多傳統銀行看直了雙眼:要借錢的卡車司機未到現場,只是通過遠端“刷臉”,3.5萬元就打到了賬上。這種“三無”模式所代表的,正是新型銀行的方向——無營業網點,無營業櫃檯,無需抵押、擔保,發放貸款主要依據人臉識別技術和大數據信用評級。
客戶新開銀行卡賬戶、首次購買理財産品以及申請個人貸款,必須到銀行櫃檯“親見親簽”,是傳統銀行的傳統規矩。無論是從銀行自身風險管控的角度,還是從消費者利益保護的角度,“眼見為實”的規定都合情合理。此前不久,監管層叫停了淘寶店銷售理財産品、線上發行虛擬信用卡等,也可以視為對這一原則的堅守。
而近日,央行下發《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遠端開立人民幣銀行賬戶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除櫃檯方式外,銀行開立賬戶還有望獲得第二種“線上方式”。這標誌著銀行“看臉時代”的結束。
過去,依託網點的“面簽”,不僅是風險防控的防火牆,更是行業準入的護城河。這條鐵規的破除,對於跨領域、輕網點經營的新型銀行、網路銀行,無疑意味著“一個便利的環境,溫暖的春天”;但對於傳統銀行,也許會感到一絲寒意:自己的長項不再舉足輕重,人家的長項成了決定因素。
近兩年,銀行行長中流傳一首《十不貸》:“山西的煤礦、江蘇的光,上海的紙銅、河北的鋼……”這些弄栽了許多傳統銀行的滑鐵盧,當初無不是規模大、成長快、抵押物充足的好行業;而僅憑平臺數據即給予用戶授信的阿裏小貸,已為90多萬家小微企業累計貸款超過2000億元,依然保持著較低的不良率。
決定銀行這個經營風險行業勝負的,不再是察言觀色的直覺,而是“聽其言觀其行”的分析能力。網際網路企業對客戶諸多消費場景和經濟行為的掌握,包括網購、還款、轉賬等方方面面的豐富資訊,無疑能更清晰地描述一個人的經濟臉譜。
有效而充分的資訊是決勝的關鍵。一些P2P公司透露,線下收集一位借款人信用數據的徵信成本至少上百元。阿裏的芝麻信用,數據來源於實名用戶超3億的支付寶,每天的數據處理量相當於5000個國家圖書館;騰訊的微信用戶近5億,QQ月活躍用戶8億多,微眾銀行匯集了40萬億條數據。
而目前央行個人徵信系統共收錄8.5億人資訊,其中僅3億多人有信貸數據,約5億人在央行徵信系統中只記錄經濟資訊,無有效徵信資訊。不久前傳出的信用卡客戶資訊被銀行工作人員倒賣事件中,每條資訊只賣了2分錢至1角錢,大概只能算是對此類資訊的按質論價。
最近央行印發通知,要求包括芝麻信用、騰訊徵信等在內的8家機構做好個人徵信業務的準備工作,不僅意味著網際網路公司在金融業開放的又一收穫,更標誌著銀行業競爭的坐標體系正發生變化:比“面子”的時代過去,能比拼的就只有創造價值的“裏子”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