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規劃要有新思路
- 發佈時間:2015-01-16 01:00:28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期,各地都在制定“十三五”規劃,其中少不了要制定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規劃需要考慮幾個主要問題。
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設計
目標設計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定性目標設計,重點強調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包括法規、體制、機制、政策)。二是定量目標設計,提高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的權重。要做好“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設計,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因素。
第一,經濟發展速度變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由原來的高速增長開始轉向中高速增長,“十三五”期間可能在6%-8%的區間中運作,甚至某些年份有可能跌到6%以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對生態文明建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第二,經濟結構變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經濟結構變化包括幾個方面。一是産業結構的變化。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重化工業階段正從粗放發展的上半場轉入精細發展的下半場,高新技術産業、生産性服務業與製造業日益融合。二是區域結構的變化。新型城鎮化正在推進,人口逐步向區位條件較高的地區聚集。區域經濟一體化正在快速推進,“一路一帶”、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區域發展戰略正在實施。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總體在縮小。三是貿易結構的變化。近年來,機電産品和高新技術産品出口逐步上升,加工貿易産品比重下降,中國産品在國際産業鏈分工中的地位有所上升,國際污染轉移問題有所緩解。
第三,人口和生産要素變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現在我國的人口增長速度已減緩了,老齡化的問題凸顯了,大量的外來人口需要轉為城市的常住戶口,人口增長速度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對“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都會産生影響。從生産要素來看,過去我們主要利用一般性生産要素,比如土地、勞動力、資源等,進入新常態階段後將更多地依靠技術、人力資本、資訊等高級要素,實施創新驅動。這種要素投入結構的變化,也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産生影響。
第四,資源環境呈現新的態勢。從資源能源的消費來看,我國多年來已形成了對資源能源大規模消費的依賴,同時環境已接近承載力極限。在“十三五”期間,各地的資源能源消費、環境污染會發生什麼新變化需要做深入研究。
第五,對國際社會的承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習總書記在APEC會議上已向國際社會正式承諾,到2030年中國碳排放達到峰值,同時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這意味著“十三五”期間我國的資源環境壓力會越來越大。這些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也對“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設計會産生了直接的影響。
第六,制度環境變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要求,今後要逐步建立二十多項生態文明制度。這些新的環境保護制度的推出,都意味著環境保護的投入要增加,壓力要增加。
“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領域
第一,生態資源。與生態文明建設有關的資源包括能源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等。“十三五”期間主要考慮三個方面:一是總量控制。現在國家在強調能源總量控制,特別是煤炭總量控制、耕地總量控制(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制度)、水資源消費總量控制等。二是結構優化。從能源結構優化來看,主要發展新能源、清潔能源等,同時盡可能降低傳統化石能源的消費比重。還有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結構優化。三是效率提高。不僅是能源利用效率要提高,而且土地資源、水資源利用效率也要提高。
第二,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涉及兩方面:一是環境污染治理,包括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此外,還要注重一些新污染的治理,比如説光污染、聲音污染、電子垃圾污染等的治理。二是生態建設。主要包括植樹造林、濕地保護、荒漠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
第三,生態經濟。生態經濟包括四個基本內容。一是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三高”産業。二是發展綠色低碳産業,通過發展高附加值的新興綠色低碳産業,將生態建設與創新驅動相結合,實現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統一。三是轉型升級傳統産業。四是要大力發展迴圈經濟。
第四,生態空間。生態空間需要強調三個方面。一是主體功能區建設,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態保護區的建設。二是國土整治,包括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問題。三是推進新型綠色城鎮化,包括發展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綠色建材等。
第五,生態社會。生態社會建設重點也有三個方面:一是生態文化建設,即要解決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觀念問題。二是進行生態行動,讓機關、企業、居民各個方面都積極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三是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合作。
“十三五”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是“十三五”規劃的重點。可以將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分為市場制度和政府制度兩大部分。
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市場制度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市場制度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資源與環境産權制度。如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所有自然資源都要明晰産權主體,以避免形成“公地悲劇”;環境産權制度,環境也需要明確産權,以免造成破壞;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使用資源必須付出成本。二是交易制度。如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污染排放權交易市場、水權交易市場、節能量交易市場;開展環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等。三是價格形成制度,資源産品、環境産品的價格應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政府定價應充分發揮社會公眾的參與作用。
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政府制度建設。
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可通過如下四個方面的制度發揮作用。第一,激勵制度。具體包括生態補償制度、相關財稅制度、金融制度和考核評價制度。第二,約束制度。具體包括自然資源用途管制制度、重要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制度、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生態修複製度、生態紅線制度、污染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污染物排放強制性保險責任制度等。第三,政府監管制度。具體包括自然資源管理體制、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國家公園體制、污染物排放監測預警機制、公眾參與制度。第四,問責制度。具體包括最嚴格的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最嚴格的環境責任追究制度、黨政同責制度、環境污染監管執法制度等。
(作者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