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斡旋南蘇丹問題,是否為了石油利益?
- 發佈時間:2015-01-13 07:2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對非關係見證中國踐行國際責任(望海樓)
這是日前記者向正在非洲訪問的王毅外長拋出的一個問題。王毅坦率指出,中方同蘇丹和南蘇丹在石油領域有著很好的合作,這對雙方都有利。但如果因為戰火戰亂,波及石油産業,首先受影響的是蘇丹和南蘇丹的人民,當然也是中國所不願看到的。中國斡旋南蘇丹問題,完全是出於作為負責任大國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而不是為了中國的一己之利。
遠在中國與非洲進行石油合作之前,雙方就開展了多領域的合作,其中對非援助佔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很大比重。這些援助主要用於農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基礎設施等民生領域。單單在衛生領域,中國連續50多年派出50多支援非醫療隊,援建68所醫院、30個抗瘧中心,長期在非工作的醫療隊伍有4000多人。在西非國家埃博拉疫情暴發之後,中國已先後向有關國家提供4輪援助,覆蓋非洲13個國家,總額達7.5億元人民幣,還數次租用包機以最快速度向疫區國家運送急需的防疫物資,成建制派遣傳染病衛生防疫力量和軍事醫護人員。這些行動都是中國急非洲之所急的負責任大國之舉。
中國對非經貿合作在進入新世紀以來取得了長足發展,可以説在各國對非關係中屬於佼佼者,當然也引起一些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輿論的猜疑和誤解,甚至詆毀,“新殖民主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給中國貼上的標簽。中非經貿合作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近年來中國與一些非洲國家在能源資源領域的合作也完全是按照國際市場的規律和規則進行的正常貿易投資行為。在非洲資源能源領域的開發和貿易方面,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是後來者,主要的區別在於中國奉行不干涉內政、不附加政治條件的對非經貿、投資、援助政策。指責中國在非洲掠奪資源,給中國貼上“新殖民主義”標簽是沒有道理的。
在國際關係中,不干涉內政、不附加政治條件,是中國的基本外交原則和傳統,但這並不是説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採取袖手旁觀、無所作為的態度,更不是充當沒有原則性的“老好人”。 作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國家,中國遵循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很有原則性;中國認真履行應盡的國際責任,很有責任心。一句話,中國秉持積極有為的國際責任觀。首先堅持辦好中國自己的事情。13億人的中國實現發展和穩定,本身是在履行中國的國際責任,同時也是承擔國際責任的前提和條件。其次,以積極姿態參與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世界發展繁榮。在此過程中,中國不尋求排他性利益,更不在包括非洲在內的各地區、各國搞“拉一派、打一派”,不搞把自己意志強加於人的事情。
斡旋南蘇丹問題是中國踐行國際責任的體現。可以看出,中國對非合作不僅沒有局限于經貿、投資等領域,而且越來越多地拓展至促進非洲和平、和解、安全的領域。過去兩年,中國領導人訪非期間都特別強調,沒有和平穩定的環境,發展就無從談起。中國加大了在非洲和平安全問題上的投入,這成為中非合作的一大新亮點。中方提出並正在落實“中非和平安全合作夥伴關係倡議”,包括積極探討向非洲常備軍和快速反應部隊建設提供幫助,支援非洲集體安全機制建設,與非方共同拓展在人員培訓、情報共用、聯演聯訓等方面合作,幫助非方增強維和、反恐、打擊海盜等方面的能力。中國首次派出成建制非作戰安全維和部隊和首次成建制派出自帶武器裝備的安全維和部隊,都是在非洲。
對非關係已成為中國踐行國際責任的縮影。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將會承擔更多國際責任。
(作者華益文為國際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