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積極處理好新常態下結構調整六大關係

  • 發佈時間:2015-01-13 05:34:46  來源:甘肅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特約撰稿人 汪少潭

  前不久召開的省委十二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對我省來講,當前經濟發展不僅離不開這個大邏輯,而且由於我們自身經濟發展的基礎、總量、結構、速度、水準和後勁等特點,決定了新常態下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宏觀政策的取向、面臨的機遇挑戰,對我省的影響將更為直接、深刻和長遠。因此,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要對我省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就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高度關注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1.投資結構問題。過去,在拉動我省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中,投資始終是主動力,“十二五”前三年年均貢獻率達73.7%。但在大規模的走出去和請進來同時發生的新常態下,面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我們應對市場的辦法還不夠多,對投資方向、數量、週期等的預見性還不夠強,投資結構單一,投融資渠道不暢,新的投資熱點缺乏,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水準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2.消費結構問題。發展不足、收入不高依然是我省擴大內需的最大制約。市場需求不旺、消費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比較突出,城鄉消費依然集中在傳統剛性需求方面,消費水準較低,新的消費熱點尚未形成規模。資本、技術、智力及無形資産參與分配製度還不健全,收入分配結構由“金字塔型” 向“橄欖型”短期難以轉變,消費結構升級依然步履維艱。

  3.産業結構問題。三次産業結構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轉變任重道遠。農業現代化發展水準偏低,農産品精深加工發展緩慢,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弱。工業結構初級階段特徵明顯、科技含量不高,産業鏈條短,最終消費品少,依靠資源的粗放型經營比較普遍,産業結構特而不優,多元支柱産業體系尚未形成,抵禦風險能力差。戰略性新興産業尚未整體突破,新能源發展中的一些制約因素依然存在。服務業比重低、內部結構不協調及專業化、社會化水準低,新興産業發展緩慢。

  4.産品結構問題。品牌意識不濃,名牌産品少、市場競爭力弱、市場佔有率低。産品普遍存在“六多六少”現象:大路産品多,名優産品少;粗加工的多,深加工的少;低檔次的多,高附加值的少;配套産品多,主機産品少;勞動密集型的多,技術密集型的少;平銷的多,暢銷的少。

  5.技術結構問題。低水準重復建設項目多、規模小;技術設備落後,要素利用率低;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不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10%。産業結構和産品結構雷同,國有企業大而不強,企業對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的依賴性很強,研發投入比例低,重模倣、輕自主,重産品、輕技術,特別是一些長期居於壟斷地位的企業,不用技術創新也可以賺取很好的經濟效益,缺乏創新熱情,能力明顯不足。

  6.所有制結構問題。國有經濟仍然是我省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非公經濟發展相對滯後,非公經濟增加值僅佔全省GDP的40%左右。國有經濟主要集中在石化、有色、冶金、電力、煤炭、建材等傳統領域。多年來,這6個行業實現工業增加值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70%以上,其中國有企業佔80%左右。非公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且關聯度低,輻射力和擴散力弱,抗擊市場風浪能力不強。小微企業尚未走出家族式經營,且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總的來看,我省經濟結構問題既有過去計劃經濟慣性造成的“老大難”問題,也有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不適應”問題;既有全國性、一般性的問題,也有地方性、特殊性的問題;既有城鄉、所有制等宏觀結構問題,也有産業、産品及其內部結構問題。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就必須從省情實際出發,正確處理好以下六個方面的關係:

  一是“穩”與“進”的關係。正確認識新常態與舊常態,不能簡單地認為經濟下行、需求不足和通貨緊縮就是新常態。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欠發達省份,既要穩字當頭,不以GDP論英雄,也要防止增速過快“回落”,導致“栽跟頭”;既要保持憂患意識,充分估量新常態帶來的挑戰,又要增強責任意識,消除畏難觀望、徘徊不前的心態,充分挖掘和利用新常態帶來的新機遇,實現新常態下的新發展。只有堅持跨越發展,保持相對的較快發展速度,才能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二是“內”與“外”的關係。從我省多年發展情況看:投資方面,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作用發揮最佳,去年1至11月,全省完成固定資産投資7753億元,同比增長21%,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仍然保持了較快增長的態勢。這是我們的傳統優勢,不能削弱。消費方面,“十二五”前3年始終保持在14%以上,一直位居全國前3位,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日益凸顯,今後可以重點從電子商務、旅遊、文化、體育、養老服務和農村消費市場等方面尋求突破,重點推進,引導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出口方面,我省出口總額比較小,但這幾年也出現了加速增長的態勢,2013年增長31%,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00億美元。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實施和我省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未來擴大出口的前景廣闊,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將會越來越強。

  三是“優”與“劣”的關係。什麼是我們的優勢?什麼是我們的劣勢?在新常態下,當“長板理論”取代“短板理論”,必須對我們的省情來一次重新認識。比如過去的地處內陸“區位優勢”,在對外開放中就是地緣劣勢;過去的“生態劣勢”,在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新常態下又成了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投資優勢;再如“輕重工業比例失調”的問題,過去爭議的核心是“重的太重、輕的太輕”。面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建設和向西開放新格局,在新常態下重新審視,不難發現,我省大部分重工業不是“太重”,而是“太老”!大部分輕工業不是“太輕”,而是“太土”。如果通過改造升級轉型發展,成為全球“重量級”産業和“高大上”産業,“重”與“輕”就不再是缺點,而是特點和優點!

  四是“冷”與“熱”的關係。今天的結構調整,不再是一個國家、地區或者一個産業、企業的事情,而是普遍的、廣泛的和全球性的調整。只有擁抱世界,才能夠融入世界。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是繼西部大開發之後我省又一次面臨的重大歷史發展機遇,我們必須重新認識世情、國情和省情,辯證地看待産業發展的“冷”與“熱”,真正體現結構調整的全局性、戰略性和可操作性。

  五是“動”與“靜”的關係。經濟結構調整是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的一個長期的、動態的和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既有量的擴張,也有質的提高,更有度的統一,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是動態與靜態的有機統一。在新常態下戰略性調整經濟結構,必須堅持兩手抓:一手抓中長期産業發展規劃,一手抓主導産業的發展壯大;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培育,一手抓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一手抓綠色低碳生産和綠色消費,一手抓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努力實現品質、效益、速度相統一,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六是“公”與“非公”的關係。近幾年,省上通過大力培育和引進各類民營企業,開展全民創業行動,全面落實工商註冊登記制度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極大地激發了市場主體創業創新熱情和活力。3年新引進民營500強企業22家,去年1至11月,新增民營企業戶數同比增長94%,出現了井噴式效應;全省非公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4.2%。這充分表明,我省經濟發展的供給面正由國企為主向國企和民企互補、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轉變,也為支撐經濟平穩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今後關鍵是發揮“三張清單一張網”的作用,兌現各項支援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進一步降低行業準入門檻,努力消除制約非公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省政府研究室社會發展研究處副處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