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技促增收 高原富又美

  • 發佈時間:2015-01-13 05:32:5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出拉薩,向西車行40分鐘,可以看到藍天之下、群山之間,有一個民居整飭、草長稞壯的村莊。這是西藏山南地區貢嘎縣崗堆鎮的吉納村,村民扎西是個年過50的漢子,見記者採訪中科院的專家來村裏蹲點的事,他高興地直誇好。“村裏牛羊壯了,草場好了,家裏收入增加了,我們看到了科學的力量。”

  來自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年輕工程師孫維,在這裡一扎幾年,終於改變了這裡千百年來散養動物的習慣,將251戶農戶的土地集中流轉出來,建設了350多畝人工草地,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展現代農牧結合適度規模經營示範。

  在有關部門的支援下,合作社建立了奶牛集中養殖場,購置了大型拖拉機等農業機械,規模化種植優質人工牧草,還3次選派關鍵崗位人員赴內地學習培訓。孫維説:“這裡的牛羊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礦泉水,能以高出一般牛羊肉幾倍的價格打入內地市場。2013年合作社實現現金分紅,戶均增加現金收入1234元,農牧民嘗到了市場經濟的甜頭。”

  類似的事情不只在一個村出現。在林周縣白朗村,過去綿羊天天爬山啃草,吃進的草補不上高海拔運動掉的膘。2012年底中科院專家到此蹲點,幫助村民引種了黑麥草、綠麥草等優質牧草,綿羊在這些人工草地上每天只需放牧3小時,一年後,這裡的羊就變成了“懶羊”,也變成了肥羊,出欄率顯著提高。

  在這裡開展草地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技術整合示範工作的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的武俊喜博士説,草地退化是制約農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們帶領農戶改良草地,修建水渠,採用放牧加補飼綿羊養殖技術,一年下來,農戶戶均增收2000元。通過努力,白朗村綿羊出欄率從11%提高到30%,原本退化的草地産草量提高兩倍。”

  而在林芝地區的章麥村,中科院地理所副研究員沈振西等專家結合當地地形,為村民們選擇了一條玉米田養鵝和林下大規模養殖藏香豬的路子。

  這三個村,是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牽頭實施的西藏農牧民增收技術示範項目試點村,分別代表了西藏地區的城郊村、半農半牧村、農業村三種不同村莊類型。

  西藏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的地區,農牧民增收困難,高原生態環境也很脆弱。“希望在確保高原生態環境良好的底線上,找出一個可以大規模複製的農牧民增收範本。”西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孟德利説。

  西藏農牧民增收項目就這樣依託中科院拉薩農業生態試驗站和西藏高原草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展開。“現代農牧結合以草地農業系統理論為指導,旨在提高飼草生産力、草畜轉化效率,降低天然草地放牧壓力,是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拉薩農業生態試驗站副站長余成群説,“我們是根據西藏當地村莊的資源稟賦特點,引入適宜科技並重組生産要素,建設西藏農區現代可持續生態畜牧業發展典型樣板。”

  2012年底才開始的這個項目,由中科院投入資金858萬元,力推産業化平臺建設、現代農牧結合技術體系構建和人才培養,加快了農牧民增收步伐。據了解,項目首年涉及三個示範村415戶、2170人共實現新增經濟收益88.3萬元,戶均增收2128元,下一步,輻射人群將擴大,達到戶均增收6000元。

  “從目前實施效果來看,所有的創新和嘗試都取得了顯著成效,預示著項目有廣闊的推廣前景。”余成群表示,希望能進一步完善設計,努力將其打造成具有里程碑式的農業科研推廣示範項目。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