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深圳全力構建綜合創新生態體系:聚集創新要素 迸發市場活力

  • 發佈時間:2014-11-23 10:18:5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深圳11月21日電(記者 馮璐)30多年前,深圳只是一個土地有限、資源匱乏的邊陲小鎮,沒有全國最好的高校,也沒有高級別的科研院所,但憑藉科技政策與産業、土地、金融、人才等政策的有機銜接,深圳不僅打破要素成本制約,還構建起多要素聯動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蛻變成世界矚目的創新“夢工廠”。

  頂層設計聚合創新要素

  深圳聚合創新要素的新一輪戰略轉變始於6年前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2008年,深圳率先制定網際網路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産業規劃,通過産業投資基金搭建資本進入實驗室的橋梁,輔以“孔雀計劃”招攬海外高層次人才,在多重要素聚合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下,深圳戰略性新興産業接替傳統製造業挑起大梁,目前對經濟貢獻率超過50%,而土地對財政的貢獻降為一成。

  有了産業創新謀劃,還要有智慧財産權制度“保駕護航”。為鼓勵創新,深圳制定《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工作若干規定》,設智慧財産權保護專項資金,成立“三合一”的智慧財産權法庭,全方位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就是在這樣尊重創新的環境下,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十年居全國之首,今年上半年申請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

  “去年貸款1000萬元,全部由政府貼息,等於零成本,企業資金很快順利週轉。”深圳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張曉峰説,這是深圳為科技創新輸入“金融血液”的一個縮影。深圳去年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高達4%,通過貸款貼息、天使投資引導、科技保險、股權投資等資助方式,深圳科技創新形成了全鏈條的融資體系。

  “‘綜合創新生態體系’是包括觀念、文化、科技、金融等多方面、多層次、多要素的聯動創新體系。”深圳市市長許勤説,聚合跨界要素,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無意識的市場行為的集聚,與政府指導下發揮市場作用集聚,後者作用更大,效率更高。

  市場主體煥發創新活力

  在剛剛閉幕的第十六屆高交會上,全球各地的科技翹楚、投資巨頭、創客一族和3000多家參展企業等齊聚深圳,構成了“政産學研資用”的創新大舞臺,也為眾多深圳科技企業提供了豐沃的創新土壤。

  早在16年前的首屆高交會上,騰訊的馬化騰差點要賣掉的一款中文ICQ軟體,獲得了22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最終成為市值過千億美元的國際網際網路巨頭;“快閃記憶體盤之父”鄧國順帶著他發明的快閃記憶體盤樣品來到高交會現場,贏得第一筆海外風險投資,如今“朗科”已在創業板成功上市。

  在深圳的創新傳統中,騰訊、朗科等企業是絕對的“主角”。這個從小漁村脫胎而來的城市裏,90%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科研投入源於企業,90%的專利出自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在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源於龍頭企業。

  企業創新自然離不開市場驅動。2013年,由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和深圳企業一體醫療公司花費三年研製的亞洲首臺超聲肝硬化診斷儀正式上市,迄今已收穫近200台訂單,“在深圳,科研成果不是躺在實驗室裏睡大覺,而是迅速應用於産業。”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説。這只是科研與市場融合的一朵小浪花,華大基因研究院、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等一批深圳科研“排頭兵”,均在市場基因的嫁接中“如魚得水”,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創新整合地。

  國際視野拓展創新格局

  從西門子、南韓三星通信設備研究院、SK電訊大中華區生命健康事業總部等跨國公司研發機構落戶深圳,到華為、中興、邁瑞、比亞迪等深圳企業在國外佈局研發網路,再到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深港創新圈”的形成,深圳的創新生態體系在不斷豐富中走向世界。

  “中國在全球的競爭,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科技創新能力競爭,讓企業代表産業、代表國家在全球競爭格局中佔領一席之地。”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吳思康説,深圳要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分工體系,引入國際化創新資源,增強在全球範圍內配置科技資源的能力。

  放格局已經為深圳聚合眾多優勢創新資源。據統計,深圳國際科技商務平臺累計引進34個國家和地區的56家境外科技商務機構入駐;華為、中興分別建立16個和18個全球研發中心;香港在深圳設立的各類科研機構也有43家,累計研發項目超過400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