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穿越千年 盛世華音

  • 發佈時間:2015-01-11 06:27:2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大鐘沉沉聲如磬,

  小鐘細碎凝秋露。

  大小呼應天籟和,

  夫子沉醉食無趣。

  距今2400多年,但仍然寒光逼人,削紙如泥的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距今100余萬年的鄖縣人頭蓋骨化石;罕見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被譽為“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曾侯乙編鐘——她們被稱為湖北省博物館的四大鎮館之寶。就其發掘的意義和價值而言,尤以曾侯乙編鐘為最。

  “起!”1978年5月17日淩晨,湖北隨州擂鼓墩,一座2400多年前諸侯國國君曾侯乙的墓葬槨板離開了墓穴,墓室積水被抽幹後,雄偉壯觀的曾侯乙編鐘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場的人都被這座精美絕倫的青銅鑄器驚呆了:歷經2400多年,重達2567公斤的65件大小編鐘整整齊齊地挂在木質鐘架上。

  曾侯乙編鐘出土立即創下了多項紀錄:它是我國目前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為宏偉的一套編鐘,堪稱“編鐘之王”。

  在湖北省博物館裏,筆者有幸聆聽過這穿越千年的編鐘聲。《朝樂》渲染了古代上朝時莊嚴凝重的氛圍;《梅花三弄》描繪了梅花迎風搖曳,高潔安詳的姿態;《流水》表現高山流水的自然風光。一曲《楚騷》更是將楚人長袖細腰三道彎的舞風演繹得淋漓盡致。雖是複製品演奏,但“大鐘沉沉聲如磬,小鐘細碎凝秋露。大小呼應天籟和,夫子沉醉食無趣”。千古絕響,悠悠楚風,仍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震撼。

  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用於祭祀或宴飲。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極為壯觀:銅木結構的曲尺形鐘架,全長10米以上,上下三層,通高2.73米,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原木承托。鐘架懸挂編鐘65件,編磬為銅質磬架,長2.15米、高1.09米,由兩隻鶴怪禽支撐,上下兩層懸挂四組32件石磬。編鐘、鐘架、編磬、磬匣都刻有字數不等的銘文。編鐘上的銘文詳細記載了該鐘所屬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以及曾國和楚國、晉國等地律名的對應關係。

  演奏時,需由3個人各執丁字形木槌,敲擊上、中層的編鐘,用以演奏旋律;需由2人各持較粗長的撞鐘木,撞擊下層低音甬鐘,用以烘托氣氛。更為奇妙的是,在每只鐘上均能奏出兩個相距小三度或大三度的樂音,而西洋樂器的鐘只能奏出一個樂音。過去,不少中外學者認為,秦漢以前,我國只有5聲音階,但出土的編鐘證明,在先秦時期,我國就使用了7聲音階,並形成了完整的十二律。

  曾侯乙編鐘出土後只奏響過三次。此後,編鐘原件再未敲擊。“而實際上從1984年編鐘複製件成功面世後,編鐘原件再未離開過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萬全文説,此後的對外交流全由複製件完成,編鐘“替身”漂洋過海,涉足20多個國家和地區,6億多人通過各種方式領略了編鐘的神采,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在中國聆聽了編鐘演奏。

  曾侯乙建鼓底座更是青銅冶煉巔峰之作,大體為半圓形,通高54釐米,底徑80釐米。座圓面由八對大龍和數百條小龍糾結穿插而成,這些龍昂首擺尾,氣氛熱烈,以多變的形態和對稱的佈局,構成了極其複雜生動的藝術形象,龍身互相纏繞,鏤空並鑲嵌綠松石。乍看這件器物,猶如一團騰騰的火焰。

  這件建鼓底座的製作工藝,至今無法復原。不僅如此,出土20多年來,人們連底座上到底有多少條龍盤繞,都無法計算清楚。有的專家拿著小標簽在上面一個一個貼,但是每一個專家、每一次計算的結果都不一樣。如果您有興趣,不妨到湖北省博物館,親自數一數建鼓底座上到底有多少條龍盤繞,沒準會揭開一個千古之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