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小馬鈴薯翻身成主糧 寧夏網友:我們頓頓馬鈴薯

  • 發佈時間:2015-01-09 15:03:00  來源:銀川晚報  作者:田鑫  責任編輯:羅伯特

  1月6日,農業部發佈消息,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這預示著馬鈴薯將成稻米、小麥、玉米外的又一主糧。

  也許不少寧夏人看了這條消息後,淡定一笑:我們頓頓馬鈴薯,早就是主食了。但是,馬鈴薯主糧化並非頓頓吃馬鈴薯這麼簡單。

  我區兩位馬鈴薯專家介紹,寧夏是全國有名的馬鈴薯主産區,西吉縣更是享有“中國馬鈴薯之鄉”之稱,並且已經研發出馬鈴薯美容護膚品和飼料,但離馬鈴薯主糧化還有段距離。不過,專家們相信:“馬鈴薯主糧化,對於寧夏來説,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遇。”

  最多時種植了400萬畝

  祖籍在西吉的小李現住銀川,每次回老家,都會帶一袋馬鈴薯回來。他説,從小吃到大,已經離不開了,而自己最拿手的幾道菜,也都是以馬鈴薯為主材。“銀川本地沒有馬鈴薯,外地的又不好吃,只能從老家帶。”

  確實,過了同心地界,就看不到馬鈴薯了。因銀川、吳忠、石嘴山等地屬於灌區,馬鈴薯會水土不服。這個喜歡低溫的物種,適應六盤山區及鹽池、海原、同心一帶的土壤和天氣。

  自治區種子管理局副局長、寧夏馬鈴薯首席專家亢建斌説起寧夏馬鈴薯如數家珍。“目前,寧夏馬鈴薯的主産區集中在以西吉縣為主的山區9縣,種植面積最大時達到400萬畝,從去年開始減少到266萬畝。”

  減少原因來自三方面,一是寧南山區移民正好在馬鈴薯種植區,搬遷後山坡荒地利用率降低;二是産業結構調整,隆德、西吉等縣開始大面積種植樹苗;三是由於養殖業需要,玉米種植代替了馬鈴薯。

  據媒體報道,馬鈴薯理論上畝産可達8噸,而目前我國平均只有1噸多,單産潛力巨大。不過在西吉縣,旱地種植馬鈴薯每畝最高産達6噸,非常接近理論畝産,而正常産量也可達2噸。

  此外,火石寨、震湖兩鄉無公害産地的寧薯8號、寧薯9號、青薯168三個品種,獲得過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農産品認證。

  利用馬鈴薯做護膚品 寧夏創了個全國獨一無二

  其實在固原市,馬鈴薯一直就是主食。馬鈴薯生産研究專家、固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郭志乾説,固原人能用馬鈴薯做一桌子菜,甚至一些餐飲企業還推出“馬鈴薯宴”。 在馬鈴薯初加工方面,除了馬鈴薯皮之外,所有的材料都已經得以利用。澱粉的主要産品是粉絲、粉皮、粉條,其産量一年近5萬噸,此方面的技術已經處於全國前列;加工産生的廢水中,提取出了馬鈴薯美容護膚産品和飼料,此技術在全國獨一無二。

  馬鈴薯主糧化 不是天天吃那麼簡單

  不過,馬鈴薯的主糧化,並不是天天吃馬鈴薯這麼簡單。經過深加工之後的馬鈴薯,變身成為麵條、麵包、蛋糕等食品,才符合主糧化的要求。“這就需要對馬鈴薯進行精細化加工,而這項技術在區內還處於空白狀態。”

  亢建斌説,目前,銀川和西吉各有一家企業正在嘗試馬鈴薯低溫脫水和全粉加工食品,但是産品都用於檢驗,暫時無法流向市場。“低溫脫水技術可以獲得馬鈴薯的全粉,但是數量少、成本高,即便上市出售價格也不會低。”

  “西吉縣有一家企業,在利用澱粉製造餅乾等方便食品,也算是向主糧化邁進一步。”郭志乾説,雖然處於科研階段,不過寧夏有諸多利好因素,如果一旦資金、技術到位,肯定會改變這種落後的供應形勢。

  馬鈴薯主糧化,對我區的馬鈴薯産業發展有何影響?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方言説,隨著城鎮化率快速提升,馬鈴薯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人們外食消費增加,採用方便化主食的趨勢明顯。同時,企業加工能力提升明顯,馬鈴薯有望從之前局限于特定地區、特定人群的特定口糧向主糧邁進。

  在郭志乾看來,馬鈴薯主糧化,對於寧夏來説,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遇。他説,此舉推進過程中,國家肯定會加大這方面的投資。

  目前,寧夏馬鈴薯種植區只有20%的面積能得到種植補貼,而科研能力弱、資金短缺,也使得寧夏馬鈴薯一直處在初加工階段。因此,馬鈴薯主糧化,會增加種植戶的積極性,並且推動研發技術發展。

  本報記者 田鑫

  -趣聞

  十多個名字

  馬鈴薯別稱眾多,固原人把馬鈴薯叫“洋芋”、“洋芋蛋”,有時候,還用來罵人,是愚鈍的意思,而鹽池方言叫“酸元(音)”,中衛叫“山芋”,平羅叫“山藥蛋”。

  放之於國內,馬鈴薯的叫法更多。東北稱馬鈴薯,華北稱山藥蛋,西北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及香港稱為薯仔,閩東地區則稱番仔薯。還曾被稱呼為爪哇薯、土芋、地豆、土生、香芋、洋山藥、山藥豆、陽芋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