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臨時救助瓶頸
- 發佈時間:2015-01-07 05:39:02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4年10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的通知》,規定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救助之後基本生活暫時仍有嚴重困難的家庭或個人給予的應急性、過渡性救助。
然而,就在此《通知》發佈後不久,還是有一些因家庭成員遭受突發大病等變故而陷入困境的家庭和個人,因求助無門,而採取了極端的求助方式。例如那個願做“人肉沙包”被人打,“打一拳10塊錢”,只為籌錢挽救患重病的兒子的父親,還有那個為了挽救重病的丈夫,寧願賣掉自己僅幾個月大的女兒的母親。
一邊是日益完善而優厚的救助政策,一邊是急需救助而求告無門的困難群眾,二者之間不能搭上線的原因在哪?
資訊不通暢。
要解決資訊不通暢這個阻礙臨時救助制度切實落地的瓶頸,讓該項制度發揮出應有效力,首先要加大宣傳力度,廣而告之,讓每個人都知道有這樣一個解決問題的渠道。
其次,要發揮基層社會工作者的作用,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報告、第一時間救助。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要及時核實轄區居民遭遇突發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況,幫助有困難的家庭或個人提出臨時救助申請;公安、城管等部門在執法中發現身處困境的個人,以及失去主動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等,應主動採取措施幫助其脫離困境;街道辦事處、救助管理機構在發現或接到報告救助線索後,應主動核查情況;有關部門、社會組織、公民個人應積極向有關部門報告發現的急難情況。
另外,還要建立救助資訊數據庫,把有關部門和社會力量所能提供的救助項目集中起來,供有需求的人查閱。這一點,民政部印刷發放的《慈典》是一個很好的範例。這本類似“電話大黃頁”的“慈善項目大匯總”,被發放到村(居)委會、車站等地,一旦有人需要某一方面的幫助,即可通過搜尋相關項目而找到可以提供幫助的社會組織,從而儘快獲得有效幫助。
這樣,當資訊通暢起來,救助的供需雙方即可獲得充分的溝通機會,從而大大提高救助的效率,臨時救助這項救急難的好政策才能真正有效落地,真正起到兜住底線的作用。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