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山填谷移土造地
- 發佈時間:2015-01-07 02:52:05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高文見習記者白雪妍
“睡覺的時候對面的山還在,天亮醒來的時候就不見了!”這是位於烏蒙山片區的貴州畢節試驗區人們樂談的故事。
作為烏蒙山片區扶貧攻堅主戰場之一,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畢節建立了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綜合改革試驗區,26年來生産總值從23億元增加到1041.9億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300元增加到5645元。然而,耕地後備資源匱乏、用地需求剛性上升依然是影響“脫貧摘帽”、共建小康的發展瓶頸。面對挑戰,畢節人探索出了一條轉變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國土扶貧新路子——削峰填谷,土地整治,移土培肥,集約生産。
大留方寸地,向山要效益
一夜移山的故事發生在畢節市大方縣。
“都説土地是財富之母。大方縣35萬公頃的面積,山地佔了93.9%,每人平均耕地僅0.72畝。想富,地從哪來?”大方縣委書記張瀚時感慨地説,在建設剛性需求和嚴守耕地紅線面前,按照傳統思維在地勢平坦、土地集中連片地區建産業園區是行不通的。
如何破解用地瓶頸,拓展發展空間?反覆思考研究後,大方縣委、政府決定“向山要地”——把工業園區建設與土地開發整治、低丘緩坡利用有機結合起來,在耕地少、林地少、房屋拆遷少、無基本農田的“三少一無”地帶削峰填谷、開山造園,走節約集約用地的特色山區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路子。
位於大方食品藥品産業園區的貴州藍雁農牧有限公司就建在削山平整的場地上。“産業園區不少,但要完成藍雁的全國物流配送格局,連接四川、廣東市場,就一定要來貴州攻下這個‘山頭’。”藍雁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席毅傑説,“建廠的過程非常辛苦,10~15萬元/畝的削山成本投入進去。但在大方這樣一個農業大縣,年屠宰量可以達到生豬100萬頭、牛羊100萬頭,讓石山産出效益,我們很有信心。”
“向山要地,少佔用耕地3000余畝,這是一種節約資源出效益、化劣勢為優勢的探索。”張瀚時説,國土“造血”不能讓生態“滴血”,大方縣堅持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以低污染、低耗地和高科技、高效益為企業準入門檻,落戶園區的項目平均每畝土地投資強度在150萬元以上。
剝離再利用,移土增肥力
在位於畢節市七星關區朱昌鎮的現代高效農業産業園區內,連棟溫室大棚整齊排列,大棚內朝天椒紅綠相間挂滿枝頭……68個品種引種栽種成功,每天為當地提供800萬斤以上的蔬菜。
50歲的雙堰村村民鄧華正在大棚內檢查溫控、換氣扇、補光燈等設備的運作狀況。“以前家裏3畝多地收入連400元都不到,現在在園區當管理員,變成了‘農業工人’,一個月就能掙3000元,還有土地流轉補償金。”説著,鄧華摘下一個辣椒拿給記者看,“按老法子種這品種畝産不到2000斤,現在你猜猜,2萬斤!是以前的10倍,産值可以達到5萬元。”
“畝産成倍增,土的通透性和保水性沒得説,可你能想像這塊地是填谷填起來的嗎?”大棚的“棚主”、來自山東壽光的星豐公司總經理王守文問記者。填谷多用的是砂石,肥土是哪兒來的?畢節市國土資源局總工程師丁竹茂解釋説:“這個園區是畢節市重點進行土地整治的項目點之一,除了完成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頒證,將周邊優質耕地集中起來,在園區建設過程中,我們利用交通便利條件,試行耕作層剝離利用措施,將非農建設佔用耕地上的表土運過來,移土培肥,科學利用。”
低耗地生産,投資有效益
“用財政的錢惠民生,用市場的錢促産業。扶貧攻堅要創新工作思路,積極引入市場機制,拓寬扶貧資金籌資渠道,為企業搭建平臺,引導鼓勵各類企業通過增加投資、建設項目來支援貧困地區發展。”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考察大方食品藥品産業園區後,在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部際聯繫會議上説。
與藍雁公司同在大方産業園區中的大方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2014年9月份到上海招商引資,10月份正式簽約引進的一家綜合性食用菌工廠化生産企業。“從培養車間,到大棚生長,食用菌直接從菌棒上長出來,不與地搶肥,不給土地增加負荷。”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勇萍向記者介紹,自2005年介入農産品工業化生産領域以來,雪榕生物單位産出的土地使用量僅為傳統模式的1%~2%,在寸土寸金的畢節山區,企業的貢獻不言而喻。
而在朱昌鎮的農業産業園區,也正在逐步形成以貧困農戶為核心、以扶貧效益為關鍵的扶貧開發利益聯結機制,構建起新型産業化扶貧體系。目前,已有星豐公司等11家農業企業入駐園區,培育了興泰達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等11家農業合作社,輻射帶動七星關區10余個鄉鎮種植蔬菜2萬畝,並在全市各區縣示範帶動發展設施蔬菜。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