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改革大版圖上的“成都坐標”
- 發佈時間:2014-12-30 08:31:30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前,國家正式批復在23個省(區、市)建立34個農村改革試驗區,四川省獲批承擔10個實驗項目,數量居全國第一,其中,成都市肩挑重任,承擔7個項目。
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改革創新依然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大舉措。地處西部內陸的四川省成都市,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敢為人先,勇於創新,在全國率先拉開城鄉一體化大幕,率先全面展開確權登記工作,掛牌成立全國首個農村産權流轉交易服務平臺,創新耕地保護基金制度……在全省乃至全國範圍內,率先趟出一條具有成都特色的農村改革新路子,在我國農村改革的大版圖上,描繪出醒目的“成都坐標”。
圍繞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障礙,打開城鄉協調發展的制度“閘門”,成都在全國率先推進農村産權制度改革,創新耕地保護機制,促進生産要素的自由流動,為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的跨越注入了活力
人口超過千萬,農民佔了2/3,“大城市帶大農村”是成都的基本市情。新世紀以來,成都市在全國率先啟動城鄉統籌試驗,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試圖從體制和機制上扭轉“城鄉分治”的格局。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
2008年以來,成都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拉開序幕,在全國率先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房屋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權等進行確權登記頒證,落實農民的財産權利。在全國率先探索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長久不變”的實現途徑,共有32001個村民小組討論形成農村各類産權“長久不變”決議,佔開展農村産權確權頒證涉及村民小組的89%。
為保證確權工作的有力推進,成都先後制定的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各類産權的確權登記管理辦法或實施細則就有130余個配套文件,並探索建立了“全市農村産權制度改革聯席會議”制度,研究決策改革中的重大問題。各區(市)縣均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農村産權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指導農村産權制度改革工作。
與此同時,成都創新耕地保護機制,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耕地保護基金。通過縣級政府與承擔耕地保護責任的農戶簽訂《耕地保護合同》,明確耕地保護地塊、面積、級別、期限和補貼資金及違約責任等內容。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發放耕地保護基金81.2億元,惠及近180萬農戶。
經過試點探索和不斷總結完善,成都形成了“五個一致、應確盡確、程式規範、群眾滿意”的確權工作標準和要求,確保改革不走過場、不留死角,做到“確實權、頒鐵證”。截至目前,成都累計頒發各類産權證和股權證共計近900萬本,所有農村産權登記納入常態管理。
為促進生産要素的自由流動,成都建立了全國首個農村産權綜合交易平臺,在區(市)縣建立了農村産權交易分所,在鄉鎮建立了農村産權流轉服務站,初步形成了市縣鄉三級農村産權流轉服務體系和一整套農村産權流轉交易的程式、規則、流程。截至目前,成都農交所各類農村産權交易成交金額累計達417億元,交易總量居全國同類交易所第一。
按照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思路,成都在全面落實集體土地所有權和穩定農戶承包權的基礎上,創新設立了農村土地經營權證制度,配套出臺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管理制度,以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全市核發了農村土地經營權證書1000余本,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金額累計達1.1億元。今年,在溫江區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收益保證貸款試點,已經有15家土地規模經營業主以土地經營權向金融機構抵押貸款2912萬元。
不斷強化農業支撐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加速推進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激活現代農業發展潛能,為都市現代農業走在全國前列積聚強勁的推力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鎮和二三産業轉移。為有效解決“誰來種田”、“誰來種糧”、“誰來服務”等現實問題,成都在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的同時,大力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先後制定出臺了支援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加快發展、做大做強的指導意見,出臺了加強農業行業協會、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的政策性文件。今年,結合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市委、市政府印發了《成都市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專項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大力培育扶持新型職業農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援政策和工作重點。
真金白銀的支援政策不斷落地。通過不斷完善財政一般轉移支付制度和財政支農穩定增長機制,積極探索整合財政涉農資金,成都對農業的支撐體系越發健全。每年成都市級財政對“三農”的投入超過370億元。
以農田水利、道路交通、安全飲水等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進,農村居民的生産生活條件大幅改善。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近400萬畝,建成水利渠係6萬餘公里,蓄水、引水、提水能力達到40多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達480萬畝;每年新建改建村組道路2000公里,全市基本實現了鎮鎮通燃氣、村村通公交和光纖、組組通水泥路,自來水、污水處理設施、再生資源回收點覆蓋所有鄉鎮,農資放心店遍佈所有行政村;農村科技資訊服務站(點)實現鄉鎮全覆蓋;積極推進物聯網資訊技術在農村的推廣應用,建成“新農通”、“菜易通”和“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追溯”等資訊化平臺;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基本實現滿覆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農機總動力達到342萬千瓦,農機化率達到72%,設施農業面積47萬畝;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4.4%。
此外,強力推進的農村金融服務已成為撬動成都農村發展的重要杠桿。目前,成都已培育形成面向農村的金融機構78家,探索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等農村産權抵押融資,全市各類農村産權抵押融資超過100億元;成立産權抵押擔保公司,建立農村産權抵押擔保風險防範機制。自主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品種,創新性開展蔬菜、生豬等主要農産品目標價格指數保險。積極開展涉農金融倉儲、融資租賃服務,探索出倉單質押、資金互助社、職業經理人資格貸款、集體建設用地上在建項目抵押貸款等融資方式。
從2010年起,市級財政逐步建立起培育扶持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行業協會和家庭農場的專項資金。今年,已安排落實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專項扶持資金3000萬元,並設立1億元市級補助資金,分別用於支援特色産業發展和對規劃區內使用集體建設用地興辦農産品精深加工的重大項目給予適當的用地價格補助;同時,安排農民合作社專項扶持資金1200萬元,家庭農場扶持資金1000萬元,市級涉農協會獎補資金300萬元,新型農民及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專項資金1200萬元。今年培訓農業職業經理人2500人、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負責人1700人。
目前,全市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500多家;發展各種類型、不同層次的農民合作社6000多家;培育發展家庭農場2000多家。培育持證農業職業經理人4082人,新型職業農民2萬餘人。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成都市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導力量。
與此同時,土地逐漸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成都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引導承包農戶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重點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流轉,分區域推行“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社會化服務”、“大園區+小農場”、“生産全託管、服務大包乾”等生産經營方式,全市土地規模經營率達55.7%。
按照“全産業鏈”思維,成都在加快推動都市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堅守大城市農産品保供責任,將增強農産品供給能力擺在優先位置,確保糧食、蔬菜的基本保有量
作為省會城市中唯一整體推進的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成都大力推進集中連片産業發展,規劃建設“10個糧經産業新村建設成片推進綜合示範基地”、“7個産村相融現代農業精品園區”和“3條都市現代農業示範帶”,形成集中連片標準化示範基地160余萬畝,示範園區80多萬畝。
然而,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推進,農業資源稟賦優異的成都也面臨農業資源約束日益趨緊壓力。立足背靠大城市所擁有的科技、資金、人才優勢,成都堅持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定位,大力發展高端産業,實施品牌戰略。推進農産品精深加工業、現代種業、綠色有機農業等農業高端産業發展,規劃建設農産品加工“一中心、六園區、十基地”,對利用集體建設用地發展農産品加工給予用地補貼,全市農産品精深加工業産值達到900億元,農産品精深加工率達到45%;重點支援一批種業企業做大做強,全市現代種業産值達到65億元;積極開展生態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基地創建,全市綠色有機農業基地發展到50萬畝,綠色有機農業産值達到50億元,“三品一標”産品累計達到1175個。
作為“中國農家樂旅遊發源地”,鄉村旅遊已經成為成都旅遊的特色品牌。成都現代農業集中發展區域,也正是鄉村旅遊重點區域。2013年,全市共接待鄉村旅遊人數8559.50萬人次,實現鄉村旅遊收入142.95億元;全市鄉村旅遊從業人員近35萬人,每人平均年收入達4萬餘元。鄉村旅遊已經成為助推新型城鎮化,實現“以旅助農、以旅興農、以旅富農”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都市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雙重壓力下,成都堅持把增強農産品供給能力擺在優先位置,確保糧食、蔬菜的基本保有量,決不能把農産品保供責任一味交給主産區、甩向大市場。
近年來,成都大幅度提高糧食規模經營補貼。2013年以50畝規模經營為起點,每畝最低獎勵100元,最高可達200元,遠高於2012年每畝20元的獎勵標準。在“菜園子”建設上,成都市已建立起34.6萬畝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以及90.4萬畝水旱輪作蔬菜種植基地,每畝蔬菜一年至少種兩茬。全年的蔬菜産量已達530余萬噸,不僅保證了成都95%以上的自給率,每年還有100余萬噸鮮菜銷往外地,保障水準在省會城市中遙遙領先。每年蔬菜的春淡和秋淡時節,成都還開展區域合作,在攀西、阿壩等地建立了20萬畝市外“菜園子”,每年調劑30萬噸,彌補季節性蔬菜品種短缺。
2014年伊始,成都農業就亮出漂亮的新“招式”,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糧食適度規模化經營的意見》和《關於進一步統籌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目標鎖定糧食安全與蔬菜供給。從育秧育苗、規模生産、機械收割、烘乾代儲、品牌行銷等各個環節細化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推行水稻生産網格化管理和基本菜地認證與掛牌保護制度,推動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實施糧食規模化經營和基本菜地建設補貼制度,在國家和省級糧食補貼基礎上,對生産種植50畝以上水稻、小麥、玉米的規模經營業主給予每畝160~200元的補貼,對35萬畝常年基本菜地提升建設達標的給予每畝800元的獎勵,對配套建設工廠化育秧中心、糧食烘乾中心、蔬菜産地商品化處理場分別給予50%直接補貼或貸款貼息。
本版文字:張艷玲攝影:余茂智何勃劉貴明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