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竹還應八法通
- 發佈時間:2014-12-29 14:29:42 來源:山東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陳全勝
山東文登人,中國著名畫家。1950年10月生於青島,長于濟南,1986年當選為第三屆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自1988年起連續三屆當選為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994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並連續兩屆被評為“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02年獲“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書法家出書法集是很平常的事,畫家出版書法集的確是非常罕見的事。近些年來從事中國畫的畫家對傳統書法的認識缺失,已嚴重影響到中國畫的傳承和發展。此時《陳全勝書法集》的出版,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於用心的觀者而言,這集子中所呈現的不僅僅只是幾件作品,更深層次展現的是一位藝術家藝術水準與品格的高下。
書法與繪畫都以線為先,線是中國藝術表現的靈魂。書法運用線條表現了文字,傳達了書者的情感、情緒和生活感受、學識、修養、個性等。中國畫無論工筆還是寫意也都主要以線來描繪物象,尤其在傳統中國畫當中,最具審美價值的莫過於線的藝術,古人講“書畫同源”、“以書入畫”並不只是一個口號,一句空談。在用筆上,書法要求“多力豐筋者勝,少力少筋者病”,在繪畫中也是如此。但是,直至今天,真正能理解併發揚這個優良傳統的藝術家已經越來越少,畫家只埋頭畫畫,往往忽視了對書法藝術的探索研習,以至於産出一些無力病弱的線條。苦禪大師曾經説過“書至畫為高度,畫至書為極則”,書畫之事,的確馬虎不得,落筆即見水準。
《陳全勝書法集》出版了,百餘件書作薈萃一冊,多種字體紛呈,藝術風貌各異,蒼鬱俊健之作有之,瀟灑古澹之作有之,優遊流便之作亦有之,既古意盎然,又新風撲面,洋洋灑灑,蔚成大觀,拜讀再三,殊感不同凡俗。我們知道,在畫壇馳騁多年的陳全勝先生早已畫名遠播,上世紀八十年代就以風格獨特的人物畫為世人矚目,近年來他創作了大量水墨山水畫,更是讓人耳目一新,而今他又以清新雅潔的書法作品示人,更讓人感佩其精進不懈的藝術探求。
熟悉全勝先生的人知道,近年來他四處遊走寫生,行囊中總是忘不了硯臺和法帖,畫可以幾日不作,但臨池卻不荒廢一日。與全勝先生晤談,他總能適時順勢,以新的認識來觀照當下的藝術現象,言及書法則吞吐翕張一發為快,“趣博而旨約,識高而議平”,保持著理性的姿態,這時常讓人想起當年黃賓虹先生不容置疑的話語:“中國畫舍筆墨而無它。如果不以書法來論畫,就沒法與你討論繪畫問題。”
確實如此,談全勝先生的畫就不能不先談他的書法。他雖無意于在書法圈子裏爭一席之地,但在很多書法行家看來,他的書法絕不是玩票,也不是那種隨意發揮的“畫家字”,而是備盡古法中規入矩的傳統書法。無論看熟練精研,還是論古厚大方,他的書法都風神完備,境界高妙。全勝先生數十年研習書法,大抵以唐碑築基,由碑入帖,先學顏真卿、李北海,再學蘇東坡、王羲之,在不斷的探索中,經歷了從重視法度到突出個性的完整過程,對書法的用筆、結體、行氣、章法,乃至意趣、情調、風格都有著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揮運之際,心手相應,張弛有度,手追心裁,變化從心,常常有出人意料、讓人耳目一新之處。《陳全勝書法集》正是全勝先生幾十年書法研習探求的一個縮影,全面觀覽之下,有幾點突出的感受不吐不快。全勝先生本是善學之士,在他內心時常盪漾著的是注重實力、拒絕平庸的思考,是不甘人後、追攀前賢的雄心,這正是他崇尚卓越、不斷進取的不竭動力。受時代之惠,全勝先生得師得友,內修外揚,陶冶涵泳,不斷汲納,始終在豐富完善自己。單就書法而言,他的書法平實自然,但平實中有跌宕峭拔,他的用筆瘦勁挺拗,筋力圓轉,寓剛于柔,裊娜多姿,氣貫韻美。總的格調是溫簡秀勁,果敢生動;字的結體則能簡靜開張,渾厚樸茂,縱逸奔放而不失法度,瀟灑風流而不失持重,變幻不盡而不涉狂怪,溫文典雅而不矯揉造作,這是十分難得的分寸與修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一批小楷作品。其實在他前期創作的小幅山水作品的題款中早已可見端倪,他的小楷,包括小行書,心平氣和寫來,嚴肅、整飭、醒目,一絲不茍,小而精準,體勢優雅、閒靜、舒朗,筆道有力挺拔,姿態秀逸停勻,不僅以筋骨取勝,而且文質彬彬,氣息生動,可以説小楷作品是其作品集中最有書卷氣息的作品,非真積力久不能達此境界。
寫到這裡又不得不提全勝先生的畫。中國書法和繪畫在用筆上同出一轍,所謂書畫同源即此而言,這本不是問題,但在當代畫壇浮躁亢奮和審美標準模糊混亂的現狀下卻又成了問題。前不久舉辦的全國美展由此引出了許多話題。冷靜思索不難發現,中國畫目前的繁榮發展只是表像,本質上存在危機,這是不爭的事實,問題的關鍵正是筆墨問題。所謂中國畫的筆墨精神正是要求用毛筆抒發畫家的思想情感,這是中國畫的特質,書法和繪畫千絲萬縷地聯繫在一起,簡言之就是説以書入畫才是中國畫,如果不能以書入畫,中國畫必然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在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中國畫的傳統筆墨內核大多喪失,難有境界可言,已經大大降低了自身的審美高度,充斥當今畫壇的多為低層次的匠作。全勝先生常常有感於此,他一心想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繪畫作品,特別是用自己以書入畫的實踐對此做出反撥,他出版這部書法集正有如此深意。長期以來,全勝先生潛心於藝術史的研究,對中國畫藝術發展規律的認識把握越發明晰,他的繪畫力求從中國傳統文化入手,從書法入手,以此二者滋養自己的繪畫,特別注重藝術語言的錘鍊,真正走書畫同源的傳統路數,追求水墨韻味,這不啻是當今畫壇的一縷清風。我們不妨以這樣的眼光來觀照全勝先生的新作,他的繪畫筆筆寫來,含蓄雋永,外柔內剛,不見絲毫火氣,筆墨綿綿不斷如行雲流水,自然清新之間描摹的山川萬物是最切近心靈的表述。在全勝先生的畫中我們能看到他注重線條的理性構成與筆墨的感性抒發,他常以清水淡墨橫涂豎抹,強調一次成型,一氣呵成,隨意輕鬆,靈動跌宕;他也常常通過墨法增添墨畫面的層次感,講究墨分五色,層次分明,他用墨用筆都以流暢取勝,筆墨交融使畫面形成有機整體,這種洗煉概括而富有表現力的線條、墨色用以物象描寫渾然天成,不僅增加了畫面的抽象性,而且強化了抒發情感的直接性,還擴大了筆墨情感的外延滲透。
趙孟頫《題柯九思通竹》詩寫道:“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同源。”這是將書法用筆帶入畫中的形象描摹,歷史上以此作為實踐指向的更是不乏其人,鄭板橋書畫兼擅,且十分善於融會貫通,他能用畫家的法眼去創作書法,感慨道:“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見姿致。”後兩句則又是以書法用筆作畫的如實寫照,其中交相融會的辯證關係值得細心體悟。全勝先生不僅服膺于古人高妙的藝術創造,也善於領悟前賢的經驗之談,他認為對中國畫筆墨問題的探討論述,黃賓虹先生不愧是集大成之人。
全勝先生認為,黃賓虹先生強調的是“字裏畫表”,他的高明之處是要求“畫求內美,不務外觀”。“內美”是指畫中的書卷氣和筆墨的書寫行,也是指含不盡之意于畫外的文氣和富有生命氣息、篆籀意味的線條。黃賓虹先生這樣的認識顯然是心雄萬福、超邁前賢的,全勝先生心領神會,一心要實踐這樣的理論。他認為,好的中國畫除了意境幽深,還要筆精墨妙,即所謂“筆立形質”,以線條為主要表現形式,“骨法用筆”也是要求用筆要有力度、有韻味、有節奏感、有變化,要在提按、頓挫、快慢、方圓、曲折、輕重、剛柔、虛實的無窮變化中求得畫面的和諧和余味不盡。
正是秉持這樣的認識,全勝先生多年來全身心投入到筆墨錘鍊之中,他的畫筆筆見筆,筆筆分明,這些功夫都來自書法。一藝之成,苦心可鑒。今天我們得見全勝先生書法集出版,高文典冊,鄭重其事,用心良苦,足見《陳全勝書法集》是十分值得一讀的。 常誠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