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家回應南水北調中線輸水三大質疑

  • 發佈時間:2014-12-25 01:31:0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陳磊 唐婷

  再過幾天,南水北調來水將進入北京,但近期網路上也流傳著對南水北調中線輸水的種種質疑,如調不了那麼多水,泥沙沉積將毀掉工程,中線來水“半道結冰”影響南水北送……

  真是如此嗎?記者採訪了相關負責部門及多位專家進行求證。

  疑問一:調水目標能實現嗎?

  回應:95億立方米的調水目標是逐步實現的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年均調水量為95億立方米。可是,中線通水後水量沒有達到設計流量,因此有人質疑調水目標能否實現。

  對此,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總工程師蔣雲鐘並不奇怪:“目前僅是初期通水,中線沿線省市部分配套工程尚未完工,部分受水區尚不具備受水條件,因此目前沒有按照設計流量輸水,而是遠小于設計流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最豐水年可調水120多億立方米,最枯水年可調水6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調水量為95億立方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名譽所長王浩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95億立方米的調水目標是逐步來實現的,通水初期調水量能達到設計的一半到60%,預計3至5年後才能達到設計的調水量。”

  那麼,調水過程中水資源是否存在損耗過大的問題?“水量損失主要是蒸發和滲漏。中線一期工程95億立方米就是充分考慮了各種損失之後的調水量。”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建設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説,根據工程前期開展的充水試驗和通水試驗資料分析,全線的輸水損失率在16%以下,與設計中的損失率基本相符。而且這是工程運作初期的損失率,隨著工程運作時間的加長,渠道兩岸水體飽和,損失率會進一步減少。

  有網友通過現今的流速得出結論:因流速過慢無法完成調水任務。“總幹渠工程在相同的水深條件下,輸水流量大,渠道流速就大,因此渠道的水流速度是由輸水流量決定,不能反過來説由渠道水流速度決定輸水流量。”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建設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解釋説,比如:渠首陶岔閘的入渠流量為60m3/s,在設計水位條件下,陶岔—刁河渠段流速為0.22m/s左右;隨著入渠流量加大,流速相應增大,在設計流量350m3/s下,相應陶岔—刁河渠段流速約為1.1m/s,在此流速下,15天左右丹江口水可到達北京。

  針對網友擔心過高的糙率影響流速、流量,進而導致輸水量難以保證,王浩表示,“工程設計施工中對流量、流速都有精確的計算,不勞網友操心”。他説,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設計確定的混凝土糙率為0.017,近年來由於施工工藝的改進,在渠道建設中,採用滑膜方法、自動機械施工,工程品質高,實際糙率為0.0147—0.015,比事先預計的更好,渠道更光滑。

  “初期調水量少是基於兩個因素。”王浩進一步解釋説,“除了受水地區的水網、管線配套工程還沒有完全建好,一時消化不了太大的水量之外;另一方面,北方的水鹼性比較大,南水則相反,北方的自來水管道適應南水有個過程,為避免出現‘渾水’,需要一點點改變摻入南水的比例。”因此,南水進入受水地區初期將與當地水源以一定比例進行“混搭”,經過一定時間順利運作之後,進行動態調整,逐步擴大南水的比例、用量,以至最後實現調水、分水目標。

  還有人擔心,漢江平均水量300億立方米/年,有1/3的水量要調到北方去,長此以往,南方也將無水可調。“中線工程對漢江中下游生活、生産和生態用水確實有一定的影響。”蔣雲鐘坦承,因此規劃了興建興隆水利樞紐、引江濟漢工程,改擴建沿岸部分引水閘站,整治局部航道等4項工程,以減少或消除因調水産生的不利影響,並全部納入中線一期主體工程投資。

  疑問二:泥漿沉積將毀了工程?

  回應:泥沙不會進入總幹渠

  有人認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來自陜西黃土高原,泥沙含量大,水庫將完全淤塞,有可能出現泥沙淤積影響輸水的情況。對此,王浩認為純屬無稽之談。“水産自陜南漢中平原的安康、漢中、商洛,經湖北十堰進入丹江口水庫,然後從河南南陽輸水總幹渠出,不經過黃土高原,入庫水流含沙量非常之低,即使有一點也沉在水庫裏,不會進入輸水幹渠。”

  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建設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説,陶岔渠首進水閘前流速0.2—0.4m/s,總幹渠全線水流速在0.8—1.0m/s,不會産生懸移質沉積。全線採用全封閉立交設計,即以渡槽、倒虹吸等立交方式穿越沿線河道、水系,在保證總幹渠水質的同時,也保證沿線河道泥沙不會進入總幹渠。此外,總幹渠沿線兩側還設計有防護網,將總幹渠與周邊隔離。因此,總幹渠基本上不存在泥沙淤積問題。

  疑問三:水路結冰無法北上?

  回應:針對結冰期、冰封期、化冰期有應對方案

  南水北調中線總幹渠長1432公里,沿途地域氣候差別很大,北方地區冬季氣溫均在0℃以下,眼下已是隆冬時節,一旦流水結冰,是否影響渠道輸水進程?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中線總幹渠可能出現冰期輸水的渠段範圍為河南安陽以北的明渠段。

  對此,王浩指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設計時,就充分考慮了黃河以北地區冰期輸水問題,對此開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果。“針對結冰期、冰封期、化冰期三個階段的輸水,已經有詳細論證和一套特殊的水力學控制方法。”

  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建設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渠道冰期輸水期間,對於具備形成冰蓋氣溫條件的渠段,通過控制沿線節制閘,調整渠道水位和流速,使渠道形成穩定冰蓋,冰蓋下面可繼續輸水。對於不能形成冰蓋的渠段,則通過設置攔冰索,使冰塊攔截在建築物(如:倒虹吸、隧洞、渡槽等)前。各節制閘處設置了防冰凍設施,沿線配備了一定數量的破冰設備。

  “冰期輸水時輸水流量會有所減少,根據研究成果,冰期輸水流量是平常輸水流量的60%以上。”這位相關工作人員也指出,經分析,在冰期輸水流量減少的情況下,能夠滿足中線年調水規模。

  如果遇到長時間、大範圍的極端寒流天氣,可能遇到什麼後果,該如何應對?“對總幹渠運作的影響,主要在於可能進一步降低此期間的渠道輸水能力及可能帶來渠道襯砌板的凍脹破壞,為此可通過進一步抬高渠道運作水位來提高渠道輸水能力並達到蓄水保溫的效果。”蔣雲鐘説。

  其實,京石段(北京至石家莊段)應急供水工程是中線一期工程早已先期完工的項目,從2008年開始就陸續向北京多次應急調水,也積累了多年冰期輸水經驗,工程運作一切正常。

  此外,南水北調中線基本靠自流,沒有調蓄工程,如何精確控制水位?中線總幹渠分為63個渠段,沿線設有64座節制閘,節制閘的主要作用就是對渠道內的水位和流量進行控制,滿足各渠段運作安全及輸水要求。“各節制閘前後均設有可遠端監控的水位計,可隨時對沿線水位進行監控,及時發現並處置問題。”蔣雲鐘説。(科技日報北京12月24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