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湖北鄖縣:水源區變“聚寶盆”

  • 發佈時間:2014-10-30 05:53:0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0月24日正午,湖北省鄖縣譚家灣鎮五道嶺村村民范有兵迎來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刻。他在自家大棚採摘番茄,要趕在天黑前,送上運往十堰城區各大超市的貨車。范有兵有4畝菜地,建有8個蔬菜大棚,年收入8萬元。

  五道嶺村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鄖縣深山,村裏以勞務經濟為主,最高峰時,外出務工人員佔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2013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新菜地建設第二批項目在此通過驗收,村莊生態大變樣。蔬菜種植帶來的經濟效益吸引了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返鄉創業。五道嶺村支書李明國介紹説,全村已有1020多畝菜地,其中建成了500多畝蔬菜大棚。范有兵介紹,“3個大棚的收入就相當於在外打工一年的工錢。”現在,村裏每天運往十堰的各類蔬菜達8噸。

  鄖縣農辦主任蔡昌華介紹,全縣有近2萬戶村民種植加工類蔬菜和食用菌,2000多名農民從事蔬菜加工、運銷業。全縣6家蔬菜加工企業按照連片種植、板塊推進、訂單生産、價格補貼、保底收購的模式,帶動譚家灣、城關等鄉鎮進行青菜等加工蔬菜種植。2014年,鄖縣還帶動老河口、丹江口、鄖西、房縣等周邊縣市發展加工蔬菜1萬畝,“公司+基地+農戶”的蔬菜加工良性模式已成型。

  為保證水源地水質,鄖縣對蔬菜生産嚴格管理,指導菜農規範用藥、安全采收,全面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同時,該縣還建立了完善的蔬菜産品生産基地、市場、加工企業蔬菜産品自行監測和品質安全管理制度,每月都有例行抽樣檢測,蔬菜品質監測得以強化。

  “鄖縣是全國首批無公害蔬菜生産示範基地縣,而蔬菜産業只是鄖縣發展庫區特色生態農業的一個縮影。”鄖縣縣委書記胡玖明説,“近年來,鄖縣搶抓庫區水源地生態保護機遇,著力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積極發展蔬菜、金銀花、茶葉等産業,打造生態農業品牌,延伸農業産業鏈條,實現了土地增綠、農業增值、農民增收。”目前,鄖縣形成了山上果籃子、山下菜籃子的種植格局。

  目前,鄖縣已有30多家企業發展生態農業,核桃、蔬菜、茶葉等特色産業基地面積達85.2萬畝。為提高農産品加工轉化率,該縣引進赫斯生物、一江春水、葆春木瓜等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投資總額達20多億元,全縣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0%。今年上半年,該縣實現農産品加工産值21.5億元,同比增長76.4%。

  農業要增值,品牌是關鍵。為形成品牌優勢,提高特色農産品知名度,今年鄖縣以創建“中國生態食品之鄉”為目標,投入專項資金扶持農産品品牌創建。“武當紅”系列農産品被評為省級十大農産品名牌;農業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達51個。目前,該縣正抓緊申報“鄖陽胭脂米”、“鄖陽連翹”等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認證。

  發展特色生態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如今鄖縣的生態農業帶動全縣3萬多名農民到産業基地和農業企業務工,每人每月收入千元以上。依託“蔬果藥畜桑”産業鏈,全縣農民年每人平均增收200多元。生態農業發展還帶動旅遊、運輸、餐飲等相關服務業發展,全縣服務業因此每年增收6000多萬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