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信託業迎戰兌付高峰
- 發佈時間:2014-12-23 07:4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信託項目的兌付集中並不一定意味著兌付風險。從目前看,絕大部分信託産品都順利完成了兌付。如果出現兌付風險,信託公司還可通過資産管理公司收購、並購重組等手段予以化解。
政策環境的變化對信託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這需要信託公司加強自身主動管理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構建良性的、可持續的業務體系和發展模式
曾經紅火一時的信託項目迎來兌付集中期。中國信託業協會發佈的三季度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12月以及2015年3月至6月信託項目到期兌付比較集中。其中,2014年12月預計到期信託項目1525個,規模約為4134.5億元;2015年3月至6月將分別到期信託項目1788個、1328個、1454個和1428個,到期規模預計為5261.3億元、4343.7億元、4093.7億元、4232.5億元。
今年以來,信託業發展的外部環境複雜多變,雖然規模依然在增長,但受通道業務受限、風險個案頻發、監管趨嚴、轉型壓力加大等因素影響,增速已明顯趨緩。在此背景下,信託業的兌付壓力有多大?信託業又該如何應對?
風險狀況總體平穩
在今年三季度末的數據中,中國信託業協會首次披露了未來一年到期的信託計劃情況。
“這可以讓市場及時了解信託業的運作情況,降低外界對信託公司兌付風險的疑慮。”某信託公司人士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説,從數據上可以看出,明年3月份到期規模高於其他月份,但從結構上分析,幾個兌付集中月份到期的集合資金信託規模各月佔比約在18%至25%左右的區間內,單一資金信託佔比仍較高。
有業內人士表示,信託項目的兌付集中並不一定意味著兌付風險,從目前看,絕大部分信託産品都順利完成了兌付。百瑞信託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研究員陳進則認為,信託項目兌付一方面受項目本身交易結構設計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宏觀經濟走勢、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行業發展情況的影響,比如,近兩年一些發生兌付風險的信託項目大多集中在礦産和房地産等領域。
“信託一個主要功能就是風險隔離,信託項目之間、信託項目與信託公司固有資産之間是隔離的。”普益財富研究員范傑説,除非多個信託計劃對接的項目關聯度比較高或者融資方比較集中,集中兌付時會比較容易産生風險。不過,信託公司仍有不少化解兌付問題的手段,比如流動性支援、資産管理公司收購、並購重組、抵質押安排等。
數據顯示,2014年6月至9月,信託業風險項目規模從917億元降至824億元。“這顯示出信託業的風險狀況總體平穩,不會出現大規模兌付風險,但難免會有個別信託項目出現問題。”上述信託公司人士表示,今年以來,不少信託公司都主動提高了交易對手和項目準入標準,對於房地産、礦産以及高負債的地方融資平臺項目也是慎重介入。
業務模式面臨調整
今年以來,為了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以及防範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政策環境的變化對信託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3年發佈的《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對銀行理財投資信託等非標準化債權資産進行比例限制之後,一些比例超標的銀行選擇從理財轉向同業,以降低比例數值達到監管要求。而在今年,《關於規範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出臺後,買入返售的資産中也不能再出現非標準化債權資産,銀信合作業務再次受到衝擊。業內人士表示,借新還舊是部分融資方償還先前欠款的方式之一,對非標投資的規範會影響到新信託産品的發行,在一定程度上會引發部分到期信託項目的兌付困難。
而《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的發佈,則給政信合作業務帶來挑戰。“地方債務新規將政府信用與企業信用區別開來,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融資平臺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債務,這對於傳統的政信合作業務有較大影響。”上述信託公司人士説,這需要信託公司從提供資金給融資平臺轉向為與政府合作的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並逐漸拓展到融資、投資、顧問等方面。
業內人士認為,由於信託公司的地方融資平臺業務較少涉及準公益和公益性項目,一般都要求具有足額的抵押物、穩定的經營現金流,因此對於存量業務的兌付影響不大。而范傑認為,對於存續項目有多大影響,還是需要看具體執行情況。
管理能力亟待提升
“信託公司非事務管理類信託主要盈利模式之一便是期限套利,即將項目資金需求拆短,分階段融資,典型如資金池業務模式。這一模式可以提高信託報酬率,但項目的流動性風險驟增。”范傑説。
銀監會“99號文”(《關於信託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信託公司不得開展非標準化理財資金池等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業務,對已開展的要進行整改,避免引發流動性風險。某信託公司人士表示,銀監會對非標資金池業務的清理整頓並非“一刀切”,而是讓各家信託公司有一個緩衝期,逐步退出。對信託公司而言,也不可能完全依靠非標資金池去實現兌付,關鍵還在於信託公司對具體信託計劃的管理。
“這一過渡期可能比較長,而且不同信託公司的具體情況也有差異。”范傑表示。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清理非標資金池業務可以倒逼信託公司真正加強自身主動管理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而不是過度依賴資金池提供流動性。
此外,業內人士建議,目前,監管層正在推動包括信託公司在內的金融機構逐步化解“剛性兌付”現象,未來信託産品也將呈現多樣化,投資者應更加理性,合理配置適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産品。(經濟日報記者 常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