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開闢新常態下現代農業發展新篇章

  • 發佈時間:2014-12-22 03:29:4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編輯部

  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深入分析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總結今年和部署明年經濟工作時,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系統性闡述。“經濟新常態”這一重大戰略判斷,深刻揭示了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新變化,充分展示了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處變不驚的戰略定力。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不僅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也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遵循。

  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主動適應新常態,在新常態下農村改革要有新作為,現代農業要有新境界,就要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當前,正是農業轉型發展的大好時機,也是農業提質增效的必然階段。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過去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必須拋棄;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轉變發展方式條件具備。因此,必須牢牢把握新常態的總體特徵和表現形式,順勢而為,堅定不移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把農業儘快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在新常態下開闢現代農業發展新篇章,這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邁向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也將是一個古老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基石。

  財力更加雄厚,技術愈發先進,動力漸趨多元,活力日益釋放——

  新常態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新機遇

  農業現代化,從中國開啟現代化偉大征程那一刻起,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一窮二白的歲月裏,在我們的農業還更多地靠牛拉犁杖的年代,這一目標就已經納入國家戰略藍圖,和整個民族的夢想捆在了一起。星月輪轉,世易時移。60多年來,我們在工業化道路上創造了巨大的成就,在城鎮化、資訊化建設中完成了較為豐厚的積累,更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夯實了基礎、集聚了能量。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現代農業發展的藍圖更加清晰、基礎更加堅實、要求更加迫切、動力更加充足。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的趨勢性、不可逆轉的發展狀態,為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

  雄厚財力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增速雖然放緩,但由於經濟體量龐大,實際增量依然可觀,並且增長更趨平穩,動力更為多元,品質更加優化。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每人平均GDP接近7000美元,國家財政收入近13萬億元。在此基礎上,我國不斷出臺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構建農業支援保護體系,2013年中央財政三農事業支出超過1.38萬億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我們改造傳統農業、建設現代農業提供了堅強物質保障。

  先進技術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更強驅動。新常態下,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要素成本上升,我國經濟發展正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我們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生物、資訊、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製造等高新技術廣泛應用於農業領域,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初步建立,農業機械化水準逐年提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勁引擎。

  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加快推進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牽引力。新常態下,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快速發展,為改造傳統農業提供了現代的生産要素、管理手段和技術支撐。同時,大量人口向城鎮轉移,也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騰出了空間、創造了條件。近年來,我國農業産業化水準日益提升,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運而生,現代農業所要求的産業形態、組織形態正日漸成型。

  農村改革不斷深入為現代農業建設注入新活力。新常態下,我們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等方面,提出了許多突破性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再度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必將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更強動力和更多活力。

  資源約束趨緊,生産成本抬升,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補貼效應減弱——

  新常態下發展現代農業面臨新挑戰

  新常態派生新機遇,也帶來新風險和新挑戰。對經濟發展全局來説是如此,對現代農業發展來説也是一樣。我國現代農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保持宏觀大局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今年糧食生産實現“十一連增”,農民收入繼續較快增長,使得農業農村經濟處在了一個穩中有進的發展新階段。

  在為成績欣慰的同時,我們必須正視新常態下的挑戰和取得成績所付出的代價。當前,整個經濟面臨三期疊加的挑戰: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進入消化期,農業也不能置身事外。要保持農業發展的良好勢頭,高點護盤、高位爬坡的難度越來越大,農業中的新老矛盾、內外矛盾交織顯現,若干“成長的煩惱”需要化解,許多制約農業發展的問題在未來一個時期內還將長期存在,這也是我們現代農業建設必須面對的新常態。

  資源環境亮起“紅燈”,保障農産品供給難度增加。近年來,我國農業快速發展,從一定程度上來説是建立在對土地、水等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超強利用基礎之上的。未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土地、水資源的剛性約束將進一步加劇,而由人口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農産品剛性需求也將持續增加,保障供需平衡的難度加大。另外,一些地方農業過量施肥用藥形成的面源污染,在影響生態安全的同時,也對農産品品質安全造成了很大壓力。

  生産成本的“地板”持續抬升,農業生産比較效益低下。當前,農村勞動力、農業土地、農資等價格上漲較快,擠壓了農民務農的收益空間。特別是以前幾乎忽略不計的人工成本和土地費用,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快速上漲,佔到了總成本的一半以上。此外,農業生産佈局日益向優勢産區集中,農産品跨區域流通量增大,運距拉長,物流成本也呈增長態勢。農業生産經營進入成本上升的新常態,種糧口糧化、農業副業化、農民兼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保護農民生産積極性難度加大。

  農業補貼逼近約束“黃線”,農村金融制約仍未突破。現代農業是高投入的産業。近年來,中央持續加大了對三農的投入,尤其是農業補貼不斷增加,漸漸逼近約束“黃線”,補貼的邊際效應卻在逐步遞減。如何把好鋼用在刀刃上,讓補貼政策更加高效、合理,需要很好地研究和實踐。現代農業要想突破資金制約,必須要撬動現代金融的力量,但是農業的弱質性和資本逐利本性存在矛盾,政策性支援仍顯不夠,導致農村金融這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援力量,尚未充分破題,滯後於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瓶頸”尚存,靠天吃飯問題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近些年,我國連續出現大規模自然災害,充分暴露出我國農業基礎設施還很薄弱,物質技術裝備水準低,抗災減災的能力不強。

  我國農田還有2/3以上是中低産田,耕地還有50%以上屬於水資源緊缺的乾旱、半乾旱地區,1/3耕地易受洪水威脅,在一些農業主産區,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欠賬較多。當前我國旱、澇等自然災害呈多發頻發重發態勢,農業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日益加劇。

  面對新常態,現代農業發展還存在著農業科技進步仍顯緩慢,勞動力結構性緊缺,農産品價格逼近“天花板”等問題,都有待於研究新常態,認識新常態,找出新辦法,擴展新空間。

  夯實農業基礎,實現穩糧增收,轉變發展方式,調好農業結構——

  新常態下發展現代農業要有新作為

  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要想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面臨的挑戰之嚴峻、使命之重大、情況之特殊,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無法比擬的。面對新常態下的新挑戰,走好農業現代化道路需要有新思路新手段,同時也要有把準航向的戰略定力,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盲從他人,要在遵循世界農業發展一般規律和順應國家經濟發展客觀現狀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大膽探索,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適應新常態,就是要堅持農業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基礎地位。“民之大事在農”,説的就是農業在全局和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會放緩,結構轉變更艱難,農業比重會下降,但越是在這個時候,農業這個壓艙石的作用就會愈加凸顯,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就會愈加重要。農業就像是一個“陀螺”的尖,陀螺無“尖”就不能轉動。只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才能把這個“尖”鍛造得更加堅實,才能承載更多的壓力與重任。只要農業的基礎地位愈加堅實,農業的形勢愈發向好,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就會有驚無險,順利渡過難關。

  適應新常態,就是要以穩糧增收為抓手,夯實農業基礎。既要穩糧,又要增收,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農業發展需要處理好的重要關係。農業是百業之基,糧食是基礎的基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糧食生産,都不能削弱農業的綜合生産能力。尤其是在經濟新常態下,抓好糧食生産就會有發展經濟的底氣,保持發展經濟的定力,否則,經濟跛腳前行,雖快必倒。經濟一馬當先,離不開糧食做堅實後盾。農民增收也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任務,需要抓緊抓實。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民增收致富,就要在新常態下拿出新舉措、獲得新成效。要穩定原有的增收模式,拓寬增收面,提升增收點,以點帶面,推陳出新。只有農民增收致富了,我們的全面小康才能真正實現。

  適應新常態,就是要堅定不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發展品質。經濟新常態的特徵之一,就是經濟的增長動力由主要依靠拼投入、高消耗、過度依賴外需,轉向更多依靠提高勞動生産率、節能環保和擴大內需。體現在農業上,就是要走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集約型內涵式的生態農業發展道路,這是現代農業建設的必由之路,也是現代農業建設必然要求。只有轉變了農業發展方式,才能改變當前一些地方粗放耕作,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現狀,使經濟品質發展更好、效益更高、發展更持續,也才能給子孫後代保持住一片可以繼續依賴的陽光水土,留下充足的發展空間。

  適應新常態,就是要調整好農業結構,提升農業的增值增效空間。經濟新常態的內涵之一就是要調整好農業結構,更加注重農業的效益。農業與生俱來便具有區域性特徵和結構性特色。當前,一方面,農業産業需求的動力更強勁、空間更廣闊、結構更多元;另一方面,農業産業區域性雷同仍然嚴重,農産品“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現象屢有顯現。因此,要堅持推進産業結構、産品結構、區域結構調整,不斷提升農産品競爭能力,生産出更多高效、安全的農産品,實現增産又增收。農業調整結構,市場需求是導航燈,資源稟賦是定位器。要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向緊缺品種、優質特色産品、種養加銷全産業鏈調整,拓展農業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間。

  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以創新驅動構築現代農業發展新根基。30多年前,我們依靠改革創新,實現了農業的第一次飛躍,如今,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我們要在新常態下實現農業的第二次飛躍,同樣要向改革和創新要動力,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業提質增效的根本途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為現代農業發展進一步指明瞭方向。我們要繼續深入推進農村改革,通過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通過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重點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通過拓寬科技創新道路,強化農業科技和人才支撐等。總之,我們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以改革創新精神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多年以來,農業現代化同我們整個國家的現代化一起,走過了輝煌的征程,正期待著新的飛躍。新階段,新希望,新挑戰,新使命。新常態下,我們既要有鍥而不捨的執著和破浪前行的勇氣,也要有深水探路的智慧和從容不迫的定力。無論前方是山攔石阻,還是急流險灘,只要我們懷揣夢想,堅定信念,緊緊依靠全國人民不懈奮鬥,我們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迎來無比光明的未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