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經濟之聲年終特別報道之一:新常態下經濟轉型

  • 發佈時間:2014-12-18 13:57: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2014年,是農曆的馬年。這一年,中國經濟增長雖然“換擋降速”,但是改革“快馬加鞭”。從數量發展到品質發展、從投資驅動到消費拉動、從增長奇跡到常規平穩,新常態成為描繪經濟發展的關鍵詞。

  用新常態的視角瀏覽今年中國經濟的成績單,會發現很多新亮點,最大的亮點是:經濟增速放緩至7.4%,但是並沒有滑出保就業的下限。國務院參事姚景源:

  今年是中國就業壓力最大的一年,當初我們絕大多數人最沒底的就是就業。如果講2014年中國經濟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我認為就是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有了就業大家才能有收入。有了收入才是擴大消費的前提。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提前完成全年1000萬人的目標,穩定的就業支撐著人們的消費預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5%,超過投資。

  15秒鐘,成交1679萬。兩分鐘超過了10億,38分鐘突破100億。

  這是今年雙11天貓成交數據的變化。當天,天貓成交額超過570億元,在世界記錄上也是第一次。電商崛起的背後,經濟學家更看重産業結構的調整和就業的增長。姚景源:

  570億,應當説是一個天量數據。在他背後有近900多萬家網店。上百萬快遞的人員。産業結構由於創新而發生變化,服務業迅速的發展,上百萬人新加入這個行業,就業得到充分滿足。

  青岩劉村,浙江義烏市郊一個普通的小村莊,聚集起全國各地1萬五千多名年輕人、2800多家網店和近30家快遞公司,被稱為網店第一村,類似的“淘寶村”正迸發出轉型升級的活力,要説今年經濟的另一大亮點,就是第三産業的發展。第三産業GDP佔比擴大到46.7%,高出第二産業2.5個百分點。

  經濟新常態産生水落石出的效果:就業目標完成,第三産業崛起亮點頻出,但是,製造業回落過快,是否影響穩增長?結構進入新調整,二三産業如何均衡?類似的經濟深層次矛盾、以及由此帶來的挑戰也暴露于前。

  浙江溫州是製造業的活躍區域,打火機行業曾是溫州製造業的火種,如今卻正在萎縮:原來500多家打火機企業,現在萎縮成不到120家。溫州市打火機行業協會會長黃髮靜介紹:

  這當中能夠好生存的,有業務的,比較正常的企業,應該只有60家。

  製造業衰退,帶來資金的轉移。在溫州市民間資本投資服務中心,每天都有老闆尋找可投資的項目,服務中心董事長黃偉健説,溫州老闆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最近有什麼好項目可以投資:

  在我這裡登記了200多億的資本,在尋求項目尋找出路。

  11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也就是PMI繼續回落,創出8個月新低。製造業萎靡,人口、資源正在從製造業轉向第三産業,冰火兩重天,潛在風險不容忽視。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提醒:第二産業快速下滑,長期來看,僅靠第三産業並不能完全彌補就業的放緩。

  對第二産業經濟下行的風險我們不能忽視。中國畢竟是一個人口大國,不可能依賴一個單純的産業去解決整體就業的問題,第二産業,三産並舉,才能達到整體的就業新常態。?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算了一筆賬,他説,第三産業的勞動生産率比第二産業要低得多:

  上海是全國服務業最發達的地方,但是,服務業勞動生産率只相當於上海地區製造業勞動生産率的70%,全國來看就更低了。

  資源配置如何優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産業的發展方向。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此的解讀很直白,他説,只需要做好一件事:

  我想只有一句話就夠了,就是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只要真正的把這句話落到實位,這就是最好的政策。

  值得肯定的是: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放緩成為共識,也為市場起決定作用創造了條件。只有政府的GDP考核機制被弱化,才能有效遏制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衝動,這也是主動適應新常態的迫切要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從九個方面闡述了新常態的變化,三駕馬車被率先提到。順序依次是消費、投資和出口,這與今年前三季度他們對GDP的貢獻率排位恰好一致。對消費的描述還頗有新意:模倣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這顯然是對內需的再平衡,但是,消費拉動是個慢工,需要時間。現階段,投資依然是“一根定海神針”,不過,投資金誰來投、怎麼投、投向哪,卻大有講究。

  新常態的特徵,正有效改變並改善中國的投資結構。以往過熱的商品房投資,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型投資,和産能過剩的低水準重復投資逐步減速;但市場和公共需求十分旺盛的棚戶區改造、環保、節能、新能源、綠色産業、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資依然強勁。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認為,新常態下,投資應該集中于促進消費長期增長的基礎設施、教育、文化、醫療保健、節能等領域:

  投資要特別投向那些能夠拉動居民消費的領域,有些領域如果沒有投資的話,公共消費的環境難以改善,消費也上不來,所以要通過擴大投資來引導和擴大消費。

  新常態的背景下,消費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權重越來越大。有權威機構預測:明年,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50%,並維持逐年增長的趨勢。在初級消費基本滿足後,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在中國市場上激發出一波接一波新的消費熱潮:比如網際網路經濟帶來的資訊消費,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知識、文化和娛樂消費,緊跟世界新潮流的綠色消費、健康和保健類消費,都漸次成為市場亮點。

  恰恰是新常態的特徵,促使投資與消費在市場中形成良性互動,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來自於市場,它為中國經濟的下一輪增長,不斷尋找著新的動力。李楊分析:

  以前投資服務於投資,自我迴圈,一項投資導致更多的投資。這是最壞的投資,肯定不行。下一輪新的動力還在找,還沒有確定。

  新的增長點應該由政府來尋找嗎?

  過去是政府規劃,但是經驗告訴我們,市場比政府聰明。

  今年以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建設公共産品的PPP模式引發追捧,怎樣真正激活民間資本的巨大威力則成為下一步改革的方向,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

  為什麼民營資本進入比如航空、電力、通信等這些大的領域,會心有餘悸呢?主要是國有企業已經形成既得利益集團。很多國有企業過去是從政府部門轉變過來的,以掌管者和監管者自居。我們應該鼓勵民間資本獨立發展,國有資本可以佔小比例股份甚至不佔股份,讓民間資本去運作

  客觀上講,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出現,與全球經濟遇冷直接相關。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四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率,該機構副總裁利普頓坦陳:2015年,全球經濟繼續面臨下行壓力。作為全球最大貿易國、最大出口國,駕馭新常態特徵下的中國經濟,顯得尤為複雜。

  12月8號,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顯示:11月份出口不及預期,進口增速滑入負區間,外貿全年目標實現無望,姚景源:

  從現在來看,要實現全年7.5%的增長目標沒有可能。

  這意味著,中國對外貿易連續三年不能完成既定目標幾成定局。如何打破僵局?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説,招商項目要高水準引進來,資本要大規模走出去。

  招商引資目應該精挑細選,更多的是高技術含量,跟我們國家現有的技術相互錯位。旁觀者、跟隨者發展為參與者、引領者,怎麼引領?強化資本輸出,國外設了廠子,原料可能要由中國提供,資本輸出、商品輸出是大規模走出去的兩個輪子,這兩個輪子要一起轉,缺一不可。

  既要穩住産品的出口,又要加速資本的出海,同時要推進自貿區的談判、一路一帶建設和人民幣的國際化。中國的“對外經濟戰略”步步為營:通過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400億美元絲路基金,中國經濟將“更加開放”。

  創新、改革、開放,是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經濟轉型的三個關鍵詞。消費模式、投資形態、對外經濟貿易的轉型正在發生;人力資本提升、技術進步、品質效率型競爭是轉型的出路;杠桿和泡沫風險、地方融資平臺和過剩産能的困局,是轉型的障礙。新常態下轉型的劇痛難以避免。如果説結束一個經濟體三十年兩位數增長的傳奇,能換來穩定、健康的社會預期和更加繁榮的經濟局面,無疑值得期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