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低産田綜合開發增産增效

  • 發佈時間:2014-12-17 04:34:11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呂光社本報通訊員 趙 磊 孫厚強

  初冬時節的魯西南平原,被一望無垠的麥田覆蓋得嚴嚴實實。微風吹過,一股股麥苗的清香撲面而來。站在田埂上,望著長勢喜人的小麥,魚臺縣老砦鎮劉砦村村民劉俊雪喜上眉梢:“今年遇到少有的乾旱,沒想到莊稼能長這麼好,農業綜合開發幫了俺的大忙啦!”

  在魚臺縣採訪,處處感受到農業綜合開發給廣大農民帶來的喜悅,有這樣一組數據更加讓人振奮:自2012年實施農業綜合開發以來,全縣已累計完成投資3261萬元,改造中低産田3萬畝,增産450萬公斤。

  興水利——

  “北大淤”變“聚寶盆”

  11月19日,在老砦鎮1.2萬畝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一條條機耕路整潔平坦,一道道水渠縱橫交錯,一塊塊高産田整齊劃一……構成了一幅生機盎然的現代農業生態畫卷。

  魚臺縣農業綜合開發辦主任張冬青告介紹,“開發前,魚臺灌排工程大多修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老化嚴重,再加上渠係不配套,干支渠於積嚴重,排灌功能下降,嚴重制約了現代農業發展。”如何打通排灌的“神經末梢”,一度成為當地幹部著急、農民要求迫切的棘手問題。

  劉砦村附近原來是有名的“北大淤”,雜草叢生,莊稼難長,百姓望田興嘆。“以前,俺家的8畝地,全是靠天吃飯,豐年1畝地僅收七八百斤水稻,有時一年的收成,加起來還不到一千斤。”村民劉俊雪回憶説。

  如今,劉俊雪再也不用擔心旱澇的問題了,他所在的劉砦村1600畝耕地已全部建成了澇能排、旱能澆的高標準農田。2012年,魚臺縣按照“田成方、樹成行、渠相連、路相通、澇能排、旱能灌"的標準,投資1178萬元,對這片區域進行了農業綜合開發,開挖疏浚溝渠55公里、修建U型防滲渠26公里,土壤改良1萬畝並實施良種及機械化推廣,使項目區糧食畝産量增加了150公斤,僅此一項,每人每年增收近200元。

  “俺家的地都在項目區,旱澇保收,現在1畝地至少能産1200多斤水稻。”劉俊雪樂呵呵地説,“昔日的‘北大淤’如今變成了‘聚寶盆’,真可謂‘開發一片,惠及一方’呀!”

  重科技——

  “鹽鹼地”成“噸糧田”

  “夏秋田裏水汪汪,冬春田裏白茫茫,”曾經是魚臺縣南部幾個鎮鹽鹼洼地的真實寫照,現在,這種景象再也看不到了。因為農業綜合開發實施的中低産田改造新技術,讓“鹽鹼地”變成了“噸糧田”。

  在唐馬鎮陳莊村的萬畝示範方,村黨支部書記張立冬興奮地説,“今年,這片地種植的水稻,經市農技專家測産,單産達1200斤到1300斤,這是俺們這些‘莊稼老把式’過去連想也不敢想的!”

  説起水稻高産的豐收經,魚臺縣農業綜合開發辦農業工程師卜凡伍説,“在項目區引進耐旱、高産新品種,推廣‘一噴三防’、測土配方施肥、水稻機插秧、病蟲害綜合防控等高産配套技術,使農技推廣率達100%,統一整地播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機械收穫等服務‘四統一’達到72%,新技術覆蓋率達90%,農業科技貢獻率也較上年提高了25個百分點。”

  科技為農業豐收插上翅膀。魚臺縣在實施農業綜合開發中,整合農業科技資源,採取聯姻結對的方式,實施科技入戶工程、新品種選育和推廣等項目,縣鎮村的農技人員成立服務隊,實行技術承包責任制,深入到田間地頭,開展農技培訓活動,平均每年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50余期,培訓人員達1萬餘人次,為糧食豐收提供了重要支撐。

  據統計,今年,魚臺縣10.97萬畝高標準糧食高産創建田,實現小麥平均畝産507.3公斤,水稻平均畝産633.45公斤,比前三年平均畝産增加11%以上,躍上“噸糧田”的新臺階。

  壯産業——

  “小農場”變“生態園”

  11月23日,王魯鎮陳堂村劉波家一片歡聲笑語,村民正將一袋袋包裝精美的“魚臺大米”,搬到停靠在門口的貨車上。“一想到合作社的産品能走進省內的各大超市,有機大米每斤還賣到了四十多塊錢,立刻就有了精氣神。”劉波喜滋滋地説,現在合作社建起了有機稻米生産基地,産出的綠色有機大米使村民們每畝地純收入超過3000元。

  “現在這裡是有名的有機稻米基地,可在前幾年,還是被村民戲稱的撂荒地。”王魯鎮陳堂村幹部劉寶啟介紹,他們利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修建了機耕路,建好蓄水池,配套U型渠,解決了排灌溉問題,吸引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發展特色農業。

  魚臺縣是農業大縣,特色農業産業發展迅猛。如何把産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農民富起來?該縣堅持把農業綜合開發工程與培育增收産業結合起來,依託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通過土地流轉,建設集有機稻米、特色米種植、標準化養殖場、蔬菜瓜果種植及採摘等於一體的生態觀光種植園。

  目前,魚臺縣共發展綠色、有機水稻30余萬畝,建成了1300多畝的王魯村有機稻米標準化基地和2000畝的生態觀光種植園;發展家庭農場26個,帶動農業特色基地60余萬畝,使5.8萬農戶受益。同時,圍繞大米、杞柳、毛木耳等特色農業,培育和壯大了以美晶米業、豐谷米業等30家龍頭企業,形成了産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産業化經營格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