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産品“一家兩制” 折射監管之失
- 發佈時間:2014-12-17 01:00:02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有媒體曝光,山東濰坊部分地區農民用劇毒農藥“神農丹”種生薑,姜農“濫用農藥的作物自己不吃、出口不送,全部都只供內銷使用”。其實這種農産品供給“一家兩制”現象並非孤例,且呈現越來越氾濫趨勢,廣泛存在於農産品生産加工的各個環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亂象,怎樣才能消除亂象?
農産品供給出現“一家兩制”現象,是由一系列原因所致,從田間到餐桌的每個環節都存在漏洞。
從生産層面來看,盲目多施化肥追求産量,陷入美式化學農業怪圈。從種植習慣來看,如果長期在同一地塊單一種植某一類農作物,種植幾茬後,很容易導致病蟲害氾濫,這其實是自然界種群消長的一般規律。農民為了增長産量,盲目過量施用化肥,導致土壤酸化,而酸化環境使根線蟲病高發,對産量影響很大,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絕産。解決之道有二:一是美國化學農業模式,靠施用農藥來解決,但病蟲害在進化過程中會逐步出現耐藥抗藥性,這樣又導致更大的農藥數量使用,農民陷入“化學農業”怪圈;二是傳統的輪作或者休耕,在我國已使用了幾千年,遺憾的是,近年來為了片面追求産量與經濟利益,這些習慣被逐漸拋棄。
從産品定價機制來看,原子化分散的小農缺乏議價能力,只能依靠數量取勝。目前單一的小農戶面對大市場,幾乎沒有任何議價能力。單個分散的農民即使生産出不打農藥的農産品,一樣難以賣出好價格,因為他們生産的數量小,又缺乏組織性,在強大的市場面前其産品價格只能跟著市場走,最終只能靠單純追求數量來多賣些錢。我國的農産品供給鏈太長,農民種菜一般是坐等仲介到府收購,仲介把收購上來的農産品拿到産地批發市場出售,再由産地批發市場商戶運輸到銷地批發市場,而後銷地的農貿市場商販再到銷地批發市場採購。這種過長的環節,品質問題很難得到有效監控。農産品又有特有的盲點屬性,即僅從外觀上難以區分是打還是未打劇毒農藥,有時不打農藥的農産品反而長相差,賣不出好價錢。
從市場準入機制來看,國內市場龐大,數量眾多,不少市場抽檢流於形式,容易過關。據媒體報道,在毒姜事件中,姜農聲稱,只要找幾斤合格的姜去檢驗,就可以拿到農藥殘留合格的檢測報告。如果市場的入口把關很嚴,其實農民完全可以做到不施或者少施農藥也生産出安全的農産品來,比如出口的生薑。主要原因是出口把關很嚴,一旦殘留超標,損失會很大。
地下劇毒農藥市場屢禁不止,也使農民較易買到違禁藥品。雖然主管部門三番五次地聲稱劇毒農藥管制沒有問題,但其實市場上農民還是比較容易購買到各種劇毒農藥的。劇毒農藥的地下市場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屢治屢現。這既跟我國農村是熟人社會、地廣人稀有關,也跟懲罰不嚴,抓住罰款了事,犯罪成本很低但收益很大有關。
消除“一家兩制”現象還需要各銷區地方政府真正行動起來,一方面通過合作社,讓農民真正地組織起來,消除目前不合理的定價機制。而銷地政策也應該實行嚴格的抽測政策,對那些屢次出現問題的産地亮紅燈,這樣就可以倒逼産地政府真正地行動起來去行使監管責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