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劉勇:為轉型升級構築堅實的需求基礎

  • 發佈時間:2014-12-16 05:4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劉勇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近年來,在外部環境錯綜複雜、國內經濟仍有下行壓力的情況下,在黨中央、國務院“定向調控、精準發力”的宏觀調控下,國內消費需求增長態勢發生了新變化,不斷為轉型升級構築堅實的需求基礎。

  當前國內消費需求的增長態勢

  當前,我國國內消費需求的增長態勢正在發生一系列的新變化,無論是城鄉消費差距趨向縮小,還是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趨勢不斷顯現,都對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形成了若干深刻、長遠的影響。具體來説,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國內消費需求保持平穩增長。2014年前三季度,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915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2.0%。儘管消費意願受到經濟增速放緩和收入預期調整等抑制性影響,居民消費仍存在相當的剛性增長動力。二是城鄉消費差距趨向縮小。2014年前三季度,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63132億元,同比增長11.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6019億元,增長13.0%。農村在全國消費品市場中的比重呈不斷上升之勢。三是中西部消費增速繼續領跑。四是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趨勢不斷顯現。城鄉居民的發展型、享受型消費持續快速增長,新型商品消費、服務消費、文化消費等正在成為新的消費熱點。五是網路消費高速增長。截至2013年底,我國網路購物用戶規模達到3.02億,較上年增加5987萬。2014年前三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18238億元,同比增長49.9%。從消費對象的構成看,服裝鞋帽是網路購物市場最熱門的銷售品類,其次是日用百貨和電腦、通訊數位産品及配件。

  消費需求變動推動結構調整

  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度持續增強。2014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48.5%,比上年同期提高2.7個百分點,宏觀經濟再平衡的態勢更加明顯。

  內需穩定增長吸引外向型企業進行市場轉型。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戰略發展重心從單純的成本管控,逐漸轉向提高産品附加值含量、培育自有品牌和構建行銷渠道等方面,以深挖國內市場發展潛力來抵消國際市場衝擊。

  居民消費升級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在居民消費升級等多種因素作用下,宏觀經濟在增長趨穩的同時,産業結構調整正在發生一些積極的變化,新産業、新業態、新産品在分化中孕育,在分化中成長。服務業佔比不斷增加。在工業領域,高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普遍快於傳統工業。從投資領域來看,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

  理性化消費有利於國産品牌崛起。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速的放緩以及“厲行節約”的示範作用,都促使居民消費更趨理性。消費增長更多通過居民消費的自然增長和收入水準提高帶來的消費升級等內生動力獲得支撐。這種消費行為,有利於促進企業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産品結構、實現轉型升級。

  網路消費促進商業模式創新。網路消費的迅猛發展,已經促使傳統企業産生更迫切的“觸電”需求。2013年,我國B2C交易規模達6500億元。在這種形勢下,電商企業紛紛採取“開放平臺”策略,通過招募商家入駐,發展長尾市場。傳統産業借助資訊化技術來開發新市場,已經成為轉型發展的重要內容。

  大消費需求的政策建議

  通過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帶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無疑是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可以在提高消費能力、穩定消費預期、增強消費意願、改善消費環境等方面採取相應的措施,賦予消費需求以更大的增長潛力。

  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強化産業政策的就業導向,通過稅費減免、提供公益性崗位、崗位培訓、社會保險等措施,增大就業吸納能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工資指導線,適時合理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確保中低收入職工工資合理增長。建立健全以實際貢獻為評價標準的科技創新人才薪酬制度,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入股、崗位分紅權激勵等多種分配辦法,完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貼制度。拓展居民投資渠道。逐步提高扶貧標準、低保標準和養老金髮放水準,提高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性收入水準。

  規範收入分配秩序,縮小收入差距。在國企改制、土地出讓、礦産開發、工程建設等重點領域,強化監督管理。推進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完善職業經理人薪酬激勵體系。大力推進薪酬支付工資化、貨幣化、電子化,加快現代支付結算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收入資訊監測系統,完善個人所得稅資訊管理系統。建立健全財産登記制度,完善財産法律保護制度,保障公民合法財産權益。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振消費信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也是擴大消費需求的重要前提和條件。為此,必須加快完善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積極培育新的消費熱點。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通過增量投入帶動存量調整。健全技術標準,強化企業品質主體責任,推動企業建立全員、全方位、全生命週期的品質管理體系。鼓勵企業制定品牌發展戰略,支援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形成具有智慧財産權的名牌産品,不斷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價值。依託工業化和資訊化的深度融合,創新産品,創新供給,創新商業模式,開拓新的消費領域。降低服務業進入壁壘、消除體制性障礙、擴大資訊消費、養老消費、健康消費,促進新型電子産品、智慧家電、節能汽車等熱點商品消費,鼓勵新的消費方式發展。

  完善消費環境,進一步引導理性消費。圍繞抓住“衣食住行”等與廣大消費者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領域,完善消費品市場的資訊系統和監管公共服務平臺,加大對産品品質和價格的監管力度。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虛假廣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等行為,加大針對社會失信行為的立法和執法力度,鼓勵誠信經營,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積極發展消費信貸,支援居民合理的消費需求增長。建立健全現代消費品行銷體系,推動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和組織形式快速發展。完善社會資訊基礎設施平臺建設,提升資訊化水準,支撐新興消費領域發展。(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劉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