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禦寒”忙
- 發佈時間:2014-12-14 06:02:46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那些改革建議來看,貫穿著不再堅持高門檻,凡事都可以商量著來的意味
又到年底,各大新聞機構又該忙活著評選2014年的十大體育新聞了。雖説今年是世界盃年,還有冬奧會,但這十大新聞肯定要留出一條給國際奧會:在剛剛閉幕的國際奧會第127次全會上,到會的所有國際奧會委員一致通過了《奧林匹克2020議程》的40條建議。
翻了一下相關的新聞報道,此次通過的改革議程主要包括:一、改革申辦程式,變“申辦”為“邀請”。二、減少申辦費用。三、限制參賽人數。四、增加靈活性。允許部分比賽項目在主辦城市之外舉行。
國際奧會此時推出這些改革措施,肯定和奧運會日益受冷落的趨勢有關。所謂冷落不是説奧運會舉辦的那16天,那些天裏還是該跑的跑,該跳的跳,永遠是似曾相識的全世界大聯歡。每四年畢竟只有兩個16天,合起來不過一個月出頭,那剩下的時間呢?過了20多年好日子的國際奧會可能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了。
自打尤伯羅斯弄出個洛杉磯奇跡,從1989年開始,舉辦奧運會就成了看上去能賺錢的香餑餑,動不動就會有七八個乃至十多個城市提出申辦。光是選定兩個奧運會誰來辦,就夠國際奧會忙一陣子的,不愁缺少關注。送到嘴邊的肉肯定要挑肥的吃,於是這辦奧運的門檻就悄悄地長高了,場地設施不夠標準不行,接待服務不夠週全不行,旅費食宿不給全包也不行……最後就等著聽國際奧會主席那一句話:薩馬蘭奇老先生實在,每次都給個“最”,最好的,覆蓋面最廣的,最出色的,最有特色的,最成功的,總之就是一次更比一次強,想更強就再來一次。羅格先生比較聰慧,每次換個詞,夢幻般的,無與倫比的,充滿快樂和榮譽的。雖然字典裏的好詞還多著呢,但現實卻是,條件多了,打退堂鼓的也就多了。從申辦2020年夏季奧運會開始,過去那種激烈的競爭已經褪色很多了。
十八世紀德國作家李希滕伯格有句名言:“輝煌傑作的唯一缺點是,他們通常成為一批平庸之作隨之問世的根苗”。所以説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都怪尤伯羅斯,洛杉磯申辦那次可是一個競爭對手都沒有,1988年奧運會也只有當時的漢城和名古屋兩家申辦。而以前的奧運會也經常遭遇財政困難,第一屆奧運會在雅典舉行,希臘靠全國募捐加政府資助依然開不成,最後還是一位叫阿維羅夫的富翁解囊相助才蓋起奧林匹克體育場。羅馬曾獲得1908年奧運會主辦權,由於修不起體育設施,只好讓給了倫敦。1924年法國舉辦第8屆奧運會,好不容易籌集了400萬法郎蓋起了能容納6萬人的科布龍體育場,籌委會在運動場旁蓋了一排簡易的房屋用來安排運動員住宿,這也被稱為後來奧運村的雛形。尤伯羅斯利用美國強大的經濟基礎和完善的體育設施,不用蓋場館,不用修市政(經濟實力雄厚如1972年的聯邦德國,也花了15億馬克用在場館和市政改造上),他那個經濟奇跡其實也是一個很難複製的案例。但他造就了奧林匹克的光榮年代,讓奧運會又成了搶手貨,同時也吊高了國際奧會和每次奧運會參會者的胃口。歷史經常呈螺旋式發展,全球經濟也總是有峰有谷,繁華勝景之後,一旦出現一陣冷清,真會讓很多人受不了。不能不感嘆,奧林匹克的冬天來了。
好在這次國際奧會覺醒得早,一旦察覺到冬天即將來臨的跡象,馬上弄出這些禦寒措施。從那些改革建議來看,貫穿著不再堅持高門檻,凡事都可以商量著來的意味。好在他們手頭還有“TOP”計劃和鉅額的電視轉播合同,不至於讓奧運會落到30多年前那樣無人問津的境地。但看慣了恢宏壯美奧運盛景的人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接受未來的改變;至於是不是可以惡俗地引用雪萊那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詩句,那還真要走著瞧。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