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公祭是銘記也是思考

  • 發佈時間:2014-12-14 06:02:4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肅穆而莊嚴的紀念活動可以讓國人的精神沉靜下來,讓國民的靈魂得以凈化,以增進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

  我家住南京,寓所距離江東門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只有300米左右。最近小區前的馬路整修一新,因為今年要為南京大屠殺30萬死難者進行第一次國家公祭活動。我時常步行去這家紀念館,每次去都帶著憤恨、悲傷的情緒,回來時免不了陷入沉思。

  作為最高立法機構,今年全國人大確定了三個重要的國家紀念日,包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公祭日和烈士紀念日。這三個紀念日都和南京有著特殊的關係。提及烈士紀念日,就離不開雨花臺烈士陵園。言及抗戰勝利紀念日,不能不提及在南京舉行的中國戰區受降典禮。至於説到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公祭日,南京更是唯一的紀念地。

  1937年的12月13日,日本軍隊侵入南京,南京淹沒在鮮血、呻吟和絕望的哭泣中。日本軍隊用一場瘋狂殘忍的大屠殺炫耀著自己的武功,欲用暴行摧毀中國人的鬥志。他們並沒有如願以償,中國人頑強戰鬥到了最後,是日本人自己最終無條件投降。東京遠東國際法庭和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已經給日軍的暴行定性,並處罰了松井石根、谷壽夫等戰爭罪犯。但日軍在南京的野蠻行徑與當代一些日本政界人士對大屠殺的否認態度,卻使得這座城市從此成了中日民族之間難以癒合的傷口。

  最可寶貴的是生命。對逝者的態度,也能充分體現一個民族的價值觀。戰敗之後,日本國內曾經對侵華戰爭時期的暴行有所反省,但隨著時間的推演,它的反省變得越來越淡漠,越來越變味。不僅如此,他們還千方百計試圖掩飾真相,甚至要證明日本當年發動侵略戰爭的合理性。中日關係的氣氛被毒化,也就自然而然了。

  今天的中國,人們享受著持久的和平,身處在物質富足和技術變革的大時代。這也是一個消費的時代,甚至是一些人及時行樂、娛樂至死意識變得特別濃烈的年代。這些不僅是當代中國,也是世界所面臨的共同現象。三個紀念日的設立意味著執政黨及政府施政理念的重大改進,通過國家確定的紀念日,讓國人緬懷共同的先人,不管他們是慷慨就義的英雄烈士,還是不幸的侵略戰爭受難者。肅穆而莊嚴的紀念活動可以讓國人的精神沉靜下來,讓國民的靈魂得以凈化,以增進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

  三個紀念日的設立也繼承了中華文化中固有的祭祀傳統禮儀。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歷代王朝是將祭祀作為國家最重要的事務來對待的,家族和家庭也對祭祀活動重視有加。前不久,志願軍官兵遺骸從南韓接回以及遠征軍老兵遺骸從緬甸接回,均令國人産生一種為國捐軀的莊嚴和神聖感。愛國精神的培養、理想道德的熏陶需要環境,需要載體,也需要具體的禮儀。

  公祭日的到來,也該引起我們的思考和反省。一個正走在復興之路上的偉大民族要有足夠的胸懷和氣度正視對手,也要正視自己。近代以來我們為什麼屢受外敵入侵之苦?為什麼在對日戰爭中,當時的將士靠血肉和敵人的槍炮相抗,以至於付出那麼大的犧牲?為什麼不能保護自己的城市和人民,使得數十萬軍民的生命在殘暴日軍的控制之下,最終被虐殺?民國元老林森目睹戰爭帶來的災難,生前曾用自己的財産設立留學基金,以培養有知識的年輕人,來幫助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他希望萬一再次遭遇外國入侵的時候,中國的將士不要只以血肉之軀來作戰,不要只靠身體和生命來換取勝利。

  翻開血跡斑斑的歷史,就可以發現:只靠仇恨嚇不住敵人,只有持之以恒地改變自己,才最終會改變民族的命運。我們共同建設好一個自由平等、富強昌盛、民主法治的現代文明國家,才會讓友邦親近,讓競爭對手尊敬,讓心懷叵測的潛在敵國心生畏懼,不敢輕舉妄動。這才算是對77年前數十萬大屠殺死難者的最好告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