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愚公移山治理石漠化 巫山築起三峽庫區生態屏障

  • 發佈時間:2014-12-12 01:31:51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六年時間,投資7136萬元,累計完成石漠化綜合治理12萬畝,地處渝東門戶、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的巫山縣,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將庫區一片片石漠化的荒山,築成一道道綠色屏障。

  位於長江與大寧河交匯處龍門峽左側的巫峽鎮桂花村,渝宜高速穿境而過。上世紀早期,由於多種原因,森林植被被過度採伐,人為活動遠超森林承載能力,加之該地區雨季集中、沖刷力強,久而久之,便成為一片荒山,石漠化現象十分突出。大小石塊遍佈山野,嚴重影響了庫區的生態環境和高速公路的安全。

  類似于桂花村的情況,在巫山縣並非個例。作為三峽重慶庫區最大的岩溶地區,調查數據顯示,巫山全縣岩溶地區總面積409.82萬畝,佔全縣幅員面積的93.1%。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積120.48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27.4%。加上庫區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環境極其脆弱。

  為了徹底整治石漠化現象,作為國家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百個試點縣之一的巫山縣,于2008年啟動了綜合治理工程,2012年將桂花村納入示範片區。

  “土質瘠薄、礫石含量高,水土流水嚴重”,在桂花村石漠化治理現場,巫山縣林業局造林科科長馮建新介紹了該地石漠化治理的難處所在,“一般的土地造林,每畝的投入大約在千元左右,而類似桂花村這樣的石漠化地帶,造林的成本至少是一般土地的三倍”。

  為避免造林效果不佳的情況再次出現,巫山縣邀請各地農林專家出謀劃策,確定了“栽樹水為先,鄉土樹種優先選”的治理理念。2012年,在巫峽鎮桂花村一萬多畝的山地上,率先修建了十余個水池,蓄水量達到兩千余方,同時在山體表面鋪設管網。以保證樹苗在栽種需要灌溉時能夠及時澆水,遇到乾旱少雨季節,能夠保苗護林。

  同時,針對土質極薄,土壤貧瘠的情況,林業工人則採取“整大窩”的措施,通過機械設備,在石山上深挖坑,挖出一個個大窩,並且實施“客土”,運來其他地方的優質土壤,為樹木生長提供合適的土質條件。

  此外,巫山林業局還因地制宜。在巫峽鎮桂花村大寧河周兩千畝地帶,採取免費給村民造上李子樹苗,而且果樹豐收後的收入還歸農民所有,以此鼓勵村民積極造林護林。

  在山腰以上,不適合種植果樹的區域,則運用混交造林的方式。混交種植女貞、欒樹和柏木等生命力極強的本土樹種。混交造林的好處在於其生長環境結構遠比比單純林豐富,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及其他防護效益方面都優於單純林,並且還能增強栽種樹木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經過近兩年的精心呵護,桂花村的120萬株樹苗長勢喜人,目前成活率達到95%。馮建新表示,為了使桂花村的樹木能夠真正存活下去,接下來的兩到三年裏,巫山林業局還將從並不寬裕的資金中,抽調出一部分,爭取每年為樹苗施一次肥,增加管護頻率。

  六年的時間裏,巫山縣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投入資金7136萬元,完成石漠化綜合治理12萬畝,相繼建成曲尺鄉、巫峽鎮、大昌湖萬畝生態林(經果林)示範片3個,實現荒山增綠、村民增收的雙喜目的。未來幾年,巫山縣還將計劃完成石漠化治理30萬畝,爭取在2020年基本解決重點地區生態植被恢復問題,真正為三峽庫區築起一道綠色生態屏障,實現庫區“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生態目標。(記者李相博)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