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受眾量體裁衣的科普

  • 發佈時間:2014-12-12 01:31:2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般來説,科學的大眾化經歷了傳統科普、公眾理解科學與科學傳播三個階段,其目標是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而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公民應該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科學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即所謂的“四科兩能力”。

  但是在不同階段側重點有所不同,比如在傳統科普階段更多的是科學知識的普及,科普的對象被看作是等待科學知識填充的“器皿”,而這樣做的出發點也是假設公眾在科學方面知道越多對科學越支援,同時這也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模式;而在公眾理解科學階段,雖然是強調互動的模式,但是更多的還是要求公眾去理解科學,同時除了注重知識的普及之外,更多的是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的樹立。當這個過程進入到科學傳播階段之後,科學應該被置於更廣泛的社會背景下來考察,其中包括對科學技術的反思,對科學技術與社會關係的考察等等,這不僅僅涉及到具有反饋環節的雙向互動,甚至還包括科學傳播的前饋機制。

  無論處於哪個階段都離不開其目標用戶,即受眾,但無論是在工作實踐還是理論研究方面,對受眾的關注都遠遠不夠,甚至是被邊緣化。特別是進入到科普資訊化時代,加強受眾的研究並有針對性地採取滿足不同受眾需求的科普內容和科普方式應該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科普或者説目前的科學傳播中與傳播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中就包括受眾的概念。受眾是科學傳播的一個重要環節,沒有受眾,科學傳播自然難以發揮出其“意欲”達到的效果。而在不同階段受眾也應該是有所不同的,至少其需求應該是不同的。

  在傳統科普階段,受眾被看作是同一化的,他們缺乏必要的科學知識,因而科普的任務就是用科學知識去填平這個“缺失”,並沒有考慮到受眾是否真的需要這些知識,或者説不同的受眾是否需要不同的知識。這一方面是由於科學的權威,另一方面是受眾也沒有更多的自我“覺醒”。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實踐的發展,科學共同體開始認識到受眾並非“鐵板一塊”,他們是異質性的,同時他們對科學的理解還受到其信仰、價值觀、態度、常識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但是在公眾理解科學階段仍然強調“公眾”對科學的理解,而很少提科學家對公眾的理解;而進入到科學傳播階段後,特別是隨著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公眾獲取科技資訊的渠道不斷地拓展,科學共同體也逐漸認識到需要在科學傳播過程中加強對受眾的重視和相關研究,比如在提高科學素質的相關工程和工作中,我們提出了“五大人群”(即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者、城鎮居民、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傳播也從傳統科普的“泛播”過度到“窄播”,然而科學傳播的受眾應該是細分的,雖然隸屬於同一“人群”,他們在科學傳播方面的需求卻是千差萬別的,正因為這種異質性,當前的科學傳播難以用一種方式或者內容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鋻於在科學的大眾化過程中我們缺乏對受眾的研究,在當前階段更應該加強以受眾為中心,開展量體裁衣的科普。公眾對科學的需求也是一種消費行為,同時公眾已經發展成為了一種“精眾”,“千人一面”的趨同性和一致性的大眾消費時代正在式微,高度細分的族群化、小眾化和個性化消費驅使著“精眾時代”的到來。在消費需求為“首先滿足必需的”大眾市場時,消費還只是簡單的物理功能需求;但是在精眾市場,滿足的消費需求得是“想要的”,是必須的基礎需求和想要的昇華需求的結合。而科學傳播要從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轉向“影響力”,傳播的變革也從漏斗模式轉變為波紋模式,為此必須抓住“精眾”,也就是對科學傳播的受眾進行多層面的細分。

  2014年,科普資訊化成為全國科普活動和相關規劃的一大熱點,有關科普資訊化的相關報道、研究和實踐工作也提上了公共議程和媒體議程中來,而在科普資訊化的過程中受眾更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重新審視,同時應該加強對受眾進行多維度的細分,這樣才能找到科普的精準定位,針對受眾的需求開展精細化的科普實踐,進而實現量體裁衣的科普。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