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走近田疇水鄉——林垟

  • 發佈時間:2014-12-10 01:00:18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林垟和閣巷是南濱街道下轄的農村新社區中的其中,兩個點,如同棋子,緊挨在一起。但人們尤其喜歡林垟,不僅林垟具有歷史,不僅林垟的素樸遺韻,不僅林垟地名蘊含深意,不僅林垟的詩意靈秀,不僅林垟的人文底蘊。還有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由心泛溢的感覺——走近林垟,便是進入江南水鄉,那種區別於周莊、西塘、烏鎮的鄉野氣息濃稠的田疇水鄉。

  一線老街

  不是有人生活的地方都有水域河流,而是有水域的地方必有人類聚居,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水的靈氣會浸潤人的心靈,所以擁居水邊的人自然有了水般的靈秀。

  林垟亦有與烏鎮或西塘相似的地方,人們鄰水而居,自然在河畔形成一條街區,有了“商讀文化”和“耕讀文化”,孕育出如金鳴昌、金嶸軒、金慎之、伍獻文等著名文化名人。街區狹狹窄窄短短,照現在看,充其量算一條小巷弄,但這是明清及民國時期留存至今的老街,老街臨河,水上運輸凸顯著優勢,那時候應是商賈雲集之地。據説早在明朝後期,這條老街就初具規模,相繼開設了醬酒坊、豆腐坊、糖坊、面坊、染布坊、布店、中藥鋪等。到了清朝道光、咸豐年間,隨著貿易量的增大,出現了伢郎行會,也就是現在所謂的買賣經紀人。

  現今老街兩旁還是磚木結構二層樓的店舖,屋檐緊挨著屋檐,仿佛只露了一線天窗,宛若“一線天”。沿街有理髮店、雜貨店、香燭店、糕餅店、織衫店等,有些房屋也已經破敗了,老街從昔日的繁華走到現在的落寞,如一位邁入古稀的老人,端坐街邊藤椅,嘬味著歷史的演繹,沒有了喧囂,留有一份淳樸,歷史仍在延續。

  集善院

  宅院,古老宅院,五間二進一後花園。始建南宋末年,歷經元明清民國多次翻修,今又有重修。坐落在閣巷柏樹村,不在林垟,有什麼關係?閣巷和林垟那麼親近,宛若一個母親的兩個卵生兄弟。水這一頭是閣巷,水那一頭是林垟,一衣帶水,一脈相連,維繫成今日的南濱。

  該如何形容這座院落?起立於河畔田間,前門面河,院門鎖閉,沿院墻邊迂繞至後門,門臺朝向廣袤田野。由後門入內,茅草盈生,是後花園。這座古老宅院跟兩位名人有關,一為它的主人陳則翁,一為元末明初——今稱南戲鼻祖的高則誠。

  集善院原為宋廣南東路副使陳則翁所建,因“崖山之變”宋亡,陳則翁不願降元為官,歸裏隱居集善院。院內奉祀故主,列若干皇帝牌,挂諸帝圖像,並附立岳飛、文天祥等愛國名臣。陳則翁常與宋亡遺民鄰縣林景熙、裴季昌、本邑曹許山等秘集于院內,朔望哭奠,痛悼宋亡哀思,作“黍離之悲”。

  水上林垟

  眾人搭乘一條水泥運輸船,貼近河面,在林垟的河道逡巡,雖驕陽當頭,但船的速度還是送來徐徐清風。

  林垟水網縱橫,河道交錯,三國吳時為古橫嶼船屯停泊船隻的港灣之一部分,後淤成陸地,有“萬船垟”之稱,與之相鄰便是平陽之萬全鄉。

  我們穿行的河道是瑞平塘河,河面寬敞,仿佛尚余存以前“溫瑞塘河”的模樣,兩岸有屋舍、有廠棚、有田野,風光旖旎,頗具田園韻味。

  隨著陸路交通日益發達,這河面實已少有船隻往來了。汽車比輪船更便捷,但不見得更愜意。歷史即是如此,瑞平塘河的河面曾經是商船競發,百舸爭流,原先得天獨厚的水上運輸優勢,使林垟這片水鄉古鎮成為瑞平兩縣的商貿中心,促成林垟老街曾經的繁華。現今河面船隻少了,林垟的沿河老街也退卻了昔日的喧囂歸入寧靜和寂寞。

  無論萬全,還是林垟,都令我難忘。林垟現在已是瑞安難得留存的一片水鄉澤國,唯一的城鄉濕地,或稱之城市之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