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咀嚼不盡的“青春”老梗

  • 發佈時間:2014-12-05 09:35:04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接5版

  《匆匆那年》未映先成功

  “60後”有《中國合夥人》,“70後”有《致青春》,“90後”有《小時代》,《匆匆那年》是“80後”的青春聖經。這是《匆匆那年》的導演張一白對自己電影的定義。

  《匆匆那年》是作家九夜茴的青春小説,故事的背景在上世紀90年代末的北京,以方茴和陳尋的校園愛情故事為主線,記錄了“80後”的成長軌跡和時代印記。

  如同《小時代》一樣,《匆匆那年》是近年來最暢銷的青春文學作品,甚至被奉為“‘80後’愛情聖經”,還沒拍成電影就擁有了無數粉絲。因此這部電影自從籌備以來,就受到多方關注。男女主角確定為彭于晏、倪妮後,粉絲們並無不滿的聲音,已經成功了一半。更重磅的是,前不久“天后”王菲獻唱的主題曲已經在網路流傳並大獲稱讚。難怪虎嗅網近日推出了“決戰史上最強賀歲檔”的盤點文章。該文稱:“《匆匆那年》原著的影響力,加上王菲鼎力助陣,以及該片近半年的宣傳週期,所積累的市場影響力已不容小覷。”沒錯,《匆匆那年》的預售成績非常好,此前發佈的數據顯示:在微網志和淘寶電影的“賀歲片哪家強”賀歲片預售活動中,《匆匆那年》打敗眾多賀歲大片,拿下了預售榜亞軍;在預售點讚榜、想看榜同樣名列前茅;在某票務平臺上,《匆匆那年》想看的人數超過4萬,超過其他所有賀歲大片,高居榜首。

  “懷舊”是“80後”消費“剛需”

  青春類型片從來不會從人們的視野中淡去,從上世紀90年代《陽光燦爛的日子》、被譽為中國青春題材經典的《十七歲的單車》(2001年)、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年),到去年創造了票房奇跡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夥人》,似乎每個階段都會出現並需要有著表達不同時代感的青春片。

  從2013年開始,一批懷舊風格的電影就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除了以上提及的電影外,還有《老男孩》《同桌的你》《青春派》等。

  學者張頤武認為,2013年青春片盛行是一個標示性階段,意味著由“70後”主導的記憶消費借助影視符號確立了一代人的主體性。現在,不如“70後”經濟實力強大的“80後”,則是電影院消費的主流。

  懷舊的青春電影有多美好,“80後”的現實就有多殘酷。隨著現代社會節奏的加快,“80後”在應對和適應的過程中,呈現出“早衰”的心態。事業上處於上升期,挑戰和機遇並存,但是壓力也不小,在“奮鬥”的夾縫中生存的人其實都非常懷唸唸書時無憂無慮的生活。

  坐在影院裏的觀眾,大多不經提醒都會自覺將角色和現實人物相比照,很自然地將自我也安插其中,想想那個時間地點,自己曾在做些什麼。

  校園電影“舊瓶”需“新酒”

  “懷舊”是最好使的一張商業牌,成為了“80後”消費的“剛需”,這個道理放在綜藝節目上也很適用。“80後”開始為結婚犯愁,所以徵婚節日《非誠勿擾》火了;“80後”開始懷舊,所以用新形式翻炒老歌和老歌手的音樂節目《我是歌手》火了;“80後”開始當爹媽了,所以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火了。

  電影是美好的,但主角們經歷的瘋狂事件,有多高普遍性。《匆匆那年》的男主角彭于晏説,自己的中學時代比較平淡,因為他長得胖。果真是應了一句話,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對於多數“80後”來説,學習、競爭以及朦朧的好感才是常態,俊男美女之間過度戲劇化的愛情友情遊戲,讓“80後”看了情何以堪。

  在兩年內密集地出現了五六部同主題校園電影,這壺“懷舊茶”顯然已經被泡得差不多了,最後總有令人疲倦的一天。接下來校園電影將向何處去,恐怕是《匆匆那年》現象結束後大陸影人將面對的問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