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1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萬億理財入市係誤讀 銀監會辟謠:與股市無關

  • 發佈時間:2014-12-05 09:36:25  來源:光明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文舉

  銀行理財資金是否在“涌入”股市?

  近日,銀監會向部分銀行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指出銀行理財可以獨立開立證券賬戶,這被部分網路媒體理解為監管層鼓勵銀行理財資金入市。

  多位銀行理財人士向記者指出,銀行理財早就可以獨立開立證券賬戶。而且,並沒有資金大量“涌入”股市的情況。

  某股份行資管部總經理指出,目前及長遠來看,銀行理財産品投資仍將會以固定收益類資産為主,保持風險相對較低、收益相對穩健的特徵。

  實際上,《徵求意見稿》已醞釀多時。

  據參會人士介紹,此前的10月份,監管層召集部分銀行舉行座談會,就相關內容徵求意見。除了對目前銀行理財現有的部分監管規定進行整合,更重要的是推動銀行理財的凈值化轉型和“非標”轉型。

  而一直缺乏法律主體地位的銀行理財,更是有望被確立為信託關係。

  另一家大型股份行資管部總經理告訴本報記者,《徵求意見稿》強調了銀行理財獨立性和破産隔離的法律效果,履行“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職責。實質上賦予了銀行理財信託關係和一定程度上的SPV主體地位。

  目前,相關監管方亦在推動,隨著《商業銀行法》、《信託法》修訂,能確立銀行理財信託關係。

  早已允許獨立開證券賬戶

  銀行理財資金不能投資于境內二級市場股票的相關規定,並未有任何改變。

  早在2009年7月,銀監會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銀監發〔2009〕65號)就明確指出,“理財資金不得投資于境內二級市場公開交易的股票或與其相關的證券投資基金”、“理財資金不得投資于未上市企業股權和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或交易的股份”。但是,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高資産凈值客戶、私人銀行客戶、機構客戶産品不受這兩條限制。

  此次《徵求意見稿》繼續沿用了上述規定,並沒有實質調整。

  再者,《徵求意見稿》指出,“允許以理財産品的名義獨立開立資金賬戶和證券賬戶等相關賬戶,鼓勵理財産品開展直接投資。”但是,這並非如部分網路媒體所言“銀監會鼓勵銀行理財産品直接投資股市”。

  2013年12月,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發佈《關於商業銀行理財産品開立證券賬戶有關事項的通知》就已經明確指出,每一個商業銀行理財産品均可以在滬、深市場各開立一個證券賬戶。並且,證券賬戶僅用於參與證券交易所標準化債券、信貸資産支援證券、優先股等固定收益類産品的投資。

  某國有大行資管部人士介紹,一直以來,銀行理財無法獨立開設證券賬戶,並不能直接進入交易所市場,而是通過繞道券商資管、信託計劃、基金子公司等“通道”進入交易所市場,通道費一般為1‰-2‰左右。能夠獨立開立證券賬戶,也只是為面向高凈值人群發行的、投資股票市場的銀行理財産品節約了一定的“通道”費,正是目前監管層一直在推動的銀行理財“去通道化”。

  僅8%資金投資權益類資産

  那麼,對於目前部分媒體報道的銀行理財資金“涌入”股市,是否真實存在呢?

  據上述國有大行資管部人士介紹,銀行理財資金間接進入股市的渠道包括:面向高凈值人群發行的理財産品、“融資融券”配資、定向增發、股票質押融資等渠道,按照銀行理財內部業務流程和風控文化,不可能突然大幅增加某塊的投資資金。

  根據交易所數據,截至11月28日,滬深兩市融資融券餘額高達8189億元,而去年底僅3465億元。但是,並沒有數據明確顯示,部分入市資金來自於銀行理財資金。

  另一家國有大行資管部投資經理介紹,為券商提供“融資融券”配資,需要銀行對券商有授信,增加資金規模更是需要走流程。近幾日股市突然大漲,銀行理財資金並沒有那麼高的效率去“加碼”入場。“銀行理財資金增加股市投資的跡象並不明顯,只是近期券商融資、股票質押融資有抬頭趨勢。”

  實際上,今年以來,隨著債券市場、貨幣市場等投資端收益整體下滑,部分銀行理財卻在考慮資本市場。

  某國有大行資管部副總經理近日告訴本報記者,除了固定收益類資産外,該部將借助結構化産品模式向資本市場進行更多投入,中石化混改、銀行優先股等資本市場相關投資品種也都有所參與。不過,規模不會太大,畢竟不是銀行理財的主流投資品種。

  需要指出的是,本報記者從權威渠道獲得的數據顯示,目前銀行理財15萬億元餘額中,權益類資産的佔比不足8%,更何況其中只有部分是股票投資。

  那麼,1萬億銀行理財資金將進入股市的説法,又是從何而來?

  本報記者根據公開消息查詢,源於海通證券的測算,目前居民儲蓄總規模約在 50萬億,假定有一半左右被理財取代,則未來幾年新增理財規模在 20 萬億以上。按照35%配置非標、60%配置債券、5%配置股票的比例,20 萬億新增理財就會帶來 12 萬億新增債券投資需求、1萬億新增股票投資需求。

  實際上,這只是説,未來幾年可能將有1萬億新增股票需求。按照目前銀行理財30%左右的增速,再增長20萬億規模,也至少需要三年左右。

  助推凈值化轉型

  2013年以來,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成為主旋律。

  《徵求意見稿》起草説明中指出,目前銀行理財的最大問題在於預期收益率型産品是主流,客戶認為預期收益即是客戶所得實際收益,客觀存在“剛性兌付”問題。

  而組合管理類的開放式凈值型産品、産品與資産不存在期限錯配的項目融資類産品(先有項目,後有資金)成為監管層的引導方向,這兩類産品投資的“非標”資産無需回表。不過,凈值型理財産品投資非標的比例不能超過産品總資産的30%,低於此前35%的規定。

  一位參與了10月份徵求意見座談會的銀行理財人士介紹,監管層引導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的一種方法是,加大發售預期收益率型産品的成本。

  相對應的印證是,《徵求意見稿》指出,預期收益率型産品投資的“非標”要回表核算,且管理費收入的50%計提風險準備金,大幅高於凈值型産品計提的10%。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層還在引導“非標”資産進行産品轉型。

  《徵求意見稿》起草説明中的一種假設是,目前非保本預期收益率産品餘額約8.4萬億,存量“非標”2.8萬億,假設其中10%轉為無期限錯配的項目融資類産品,60%轉換為凈值型開放式産品,5%通過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實現“非標”轉為標準化資産,可承接2.77萬億“非標”,僅300億元“非標”需回表。

  這意味著,理財直投,即理財資金直接投資于單個或多個項目(項目資産到期日不得晚于産品到期日),成為引導方向。

  “理財直投,不僅是去通道化,而且能避免期限錯配。”某股份行資管部總經理告訴本報記者,實際上,最早的“非標”正是一款銀行理財産品對接一個項目資産,並覆蓋後者的期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