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個農民電商,賣光了全鎮的吊瓜子

  • 發佈時間:2014-12-04 06:37:38  來源:今日早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個農民電商,賣光了全鎮的吊瓜子

  新鮮農産品跑步進城,一個縣一年的農産品電商交易額就超3億元

  □本報記者 洪慧敏

  “叮咚……”臺式電腦上的阿裏旺旺,不停地跳動著;手機上的微信朋友圈裏,杭城等地的顧客又發來了要土豬肉、吊瓜子等農産品的需求資訊。

  昨晚7點多,44歲的遂昌縣柘岱口鄉農民葉松旺,仍守在15平方米的出租房裏。一雙長著老繭的大手,一會兒忙著敲打電腦鍵盤,一會兒忙著在微信上解答顧客提問,推銷農産品。

  農産品電商,不斷推動著當地農業更快地商業化,也讓杭州等地的城市居民品嘗到新鮮的特色農産品。

  樣本

  普通農民年收入從1萬變4萬

  家住杭州延安路的70多歲的王阿姨,原先每到下半年,都會推著兩輪的小購物車,趕各種農産品展銷會。今年,她卻孵在電腦前,不大跑了。“我叫女兒上網買吊瓜子,品質還可以,價格也還公道。”

  像王阿姨一樣,越來越多的城市消費者接受了農産品網購。

  “吊瓜子好讚,有香味,媽媽特別喜歡。”網友“夢想依”在一家網店上這樣留言。

  看著這些留言,電腦另一頭的葉松旺笑了起來。“今年我收購了柘岱口鄉全鄉共計1000多斤吊瓜子,到現在全部賣光了。土豬肉等也賣得不錯……”在遂昌縣柘岱口鄉“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內,他自豪地指著自家的“貨品展示區”。

  所謂的“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是葉松旺用100元月租金租來房子後,改建而成。站內設有一個簡陋的“貨品展示區”,就是幾個黃色的木櫃子,釘在舊門板上。櫃子內,放著一些袋子包裝的地瓜幹、黑木耳,小瓶裝的蜂蜜、高山綠茶等當地産的農産品。另一側,放著電子秤等。

  葉松旺,高中學歷。2011年前,他還是當地一個普通農民,農忙時種地,農閒時砍柴、背木頭,打打零工。“以前賺錢很困難,當時做得累死,一年收入最多也只有1萬多元。”葉松旺回憶。

  2011年,葉松旺抱著試試看的心情,開始接觸電腦,“我一開始不大會打字。”正巧,遂昌縣網店協會培訓當地一批農民轉型做電商,葉松旺就去報名了。如今,他成了當地最活躍的農民電商之一,一年收入四五萬元。“我賣的都是隔壁鄰居或鄉里農民種植出來的農産品。”

  “他賣掉了整個鎮的吊瓜子!”遂昌縣網店協會會長潘東明這樣告訴記者。如今,僅在遂昌縣一地,就活躍著1700多名像葉松旺一樣的農産品電商。

  據遂昌縣統計局的數據,去年,遂昌縣農産品電商交易總額達3億多元,杭州、上海是其最大的市場。“今年,遂昌縣農産品電商交易總額增長40%-50%肯定是有的。”潘東明説。

  分析

  涉農電子商務正向2.0版本升級

  幾年前,曾在上海一家管理諮詢公司工作的潘東明,敏銳地感覺到網路行銷可能給鄉村帶來的機遇。於是,他返回了故鄉遂昌縣。2011年3月,在當地政府的支援下,他發動遂昌網店協會部分理事籌資成立了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今年7月,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包容性創新課題組通過資料蒐集,在阿裏研究院的推薦下,遴選出浙江省遂昌縣等地作為電商調研案例,進行實地調研。

  遂昌涉農電商模式,也取得了成果。潘東明創建了浙江趕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通過為農民提供本地生活資訊服務、電子商和農村創業三大便民服務,將電商觸角根植于廣大農村。截至 2014年6月,已發展趕街網點數140個。”

  在這股農産品網購銷售的大浪潮中,幾年前還在麗水市某郵政局做中郵廣告業務員的陳小方等人,如今也找到了一條創業“出路”——轉型做農産品網上銷售商。

  2012年,陳小方嘗試通過網路銷售大米等農産品,但是銷售成績差強人意。“線上銷售額佔營業收入的大約20%,線下銷售額佔了大約80%。”

  然而,到去年底,銷售開始發生轉變,“倒了個兒,線上銷售額佔營業收入約80%,線下佔營收約20%。”

  浙江大學電子服務研究中心主任陳德人近日告訴記者,電子商務發展至今的“四次浪潮”中,第四次正值社會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電子商務呈現落地推進區域集聚的發展趨勢。

  據介紹,2013年浙江全省實現農産品網路銷售額近100億元,約佔全國農産品網路銷售額的四分之一,位居全國第一。浙江農産品電商賣家累計達3.7萬家,居全國第二。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包容性創新課題組指出,“作為一種自下而上發展起來的新興經濟形態, 涉農電子商務的自發性特徵推動了行業發展初期的高速增長。目前,部分涉農電子商務領先的地區已開始從1.0版本向2.0版本升級。”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