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依法治理 綠水長流

  • 發佈時間:2014-12-04 05:46:0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圖 12月1日,江西省峽江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對水邊鎮沂江河的水質進行抽樣並初檢,為市民用水把好關。 本報記者 李樹貴攝

  右圖 11月22日,河南省商水縣平店鄉農民用上了清潔的自來水。該縣每年從財政預算和集中使用的城建資金中安排一部分資金,用於農村供水設施建設,確保農民喝上潔凈、安全、方便的自來水。 陳紀紅攝

  編者按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速度的加快,我國面臨水污染嚴重、水資源短缺的重大挑戰。一些讀者來信表示,應用法治思維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同時積極轉變發展方式,確保百姓喝上乾淨水、安全水,共用優美水環境。

  喚回“水清、岸潔、村美”

  筆者生活在江南水鄉,記憶裏故鄉的河水十分清澈,魚兒也多。然而近年來,家鄉的河水變渾濁了,河面漂浮物增多,甚至有些養殖戶直接將廢水排入河內,污染了河道。雖然當地不斷加大農村水環境整治,但從治理的效果來看,依然需要不斷加大治理力度,做到整治與管理並重。

  一是加強農村水環境保護的法治宣傳。要通過多種形式,向農民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使群眾懂得愛護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並運用村規民約等載體,加強村民自我教育和管理。

  二是持續加大農村河道水環境整治力度。要按照農村“水清、岸潔、村美”的要求,組織實施農村河道環境治理行動。對農村河道實施疏浚排淤工程,對水草漂浮物要進行經常性清理,嚴禁養殖戶將養殖廢棄物直接排入河中。

  三是建立農村河道水環境長效管護機制。保持河水長久清潔乾淨,需要長效管護措施來保證。要通過公開招聘,落實河道管護人員,明確管護責任、管護區域和管護要求,制定規範化的管護標準,並強化檢查考核。同時,應將河道管護工作列入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其管護經費和管護人員的工資由地方財政兜底。只有這樣,才能將水環境長效管護措施真正落到實處。

  (江蘇省東臺市 朱 霆)

  莫讓“內河”污染“外河”

  閩江是福建省最大河流,被譽為“福建母親河”。近年來,城市生活垃圾隨著內河管網直排閩江,已成為影響閩江水質安全的重大隱患。以福州為例,城區共有107條內河,縱橫交錯編織成一個強大的市內水網。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人口膨脹,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顯得相對滯後,雨污分流設施的欠缺,大量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內河,導致內河水質不斷惡化。雖然福州連續數年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內河綜合整治,但年年整治,年年污染。不僅污染了內河,還殃及了閩江。

  據了解,這種“內河”污染“外河”的現象在全國並不鮮見。因此,保障水安全,必須將治理內河污染上升到戰略高度。

  首先,應制定內河管網治理總體規劃。內河管網規劃需涵蓋污水管網、防洪排澇、水源保護、生態景觀、沿河道路等多個方面。在整治中要有全局意識,避免“拆東墻補西墻”。

  其次,應加強管網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和技術研發,對城市內河管網進行重新規劃,不斷完善污水管網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對直排內河的各類垃圾進行截污,經處理合格後,方可排放。

  再次,大力開展環保教育。應深入開展群眾性環保知識宣傳教育活動,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環保的日常習慣,減少垃圾的産生和排放。

  (福建省福州市 王光前)

  聯合執法治理水污染

  水,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生命線。近年來,我國水污染現象加劇,危害了工農業生産和人們身體健康。必須嚴格依法治理,保護好水資源。

  一是踐行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方式。水污染産生的最根本原因,在於部分地方為了追求GDP增長速度和政績,盲目開工高污染、高耗能的項目。經濟指標上去了,環境卻被破壞了。因此,要治理水污染,最根本的出路是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産業結構調整。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水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

  二是建立水污染責任追究制度和監督制度。要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制度,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和監督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

  三是要嚴格依法治污,關閉污染源。加強污染企業的整治,是治理水污染的重中之重。面對已有的污染源,必須採用鐵腕手段。環保、水務等相關部門要實行環境聯合執法,發現企業違法排污情況,按政策規定的罰款上限開出鉅額罰單,限期整治。不按要求整改和整治的,要對其依法提起環保公益訴訟。對主動拆除污染源的企業,可適當予以經濟補助。

  (重慶市璧山區 詹 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