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CERNET見證中國網際網路創新20年

  • 發佈時間:2014-12-03 01:31:2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CERNET(中國教育和科研電腦網)用自己的成就詮釋並見證了中國網際網路的輝煌20年。

   服務國家戰略 CERNET應運而生

  今年是中國全功能接入網際網路20週年,也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網際網路——中國教育和科研電腦網建設20週年。國家的需要是CERNET誕生的基礎,國家的支援,也是CERNET發展的保證。

  1993年9月,美國提出“國家資訊基礎設施行動計劃”的最終目標,此實施計劃提出後,多國效倣,投鉅資建設,並將其作為未來國力強弱的指標。

  我國對此高度重視。1994年,國家計委緊急聯繫國家教委,迅速啟動了“中國教育和科研電腦網CERNET示範工程”。

  回憶當初的建設過程,CERNET專家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電腦系主任吳建平教授説:“為了趕時間,我們幾乎是邊報批,邊啟動,並沒有坐等項目啟動,我們知道時間緊迫。”

  實際上,項目正式獲批之前的7月,由清華、北大等6所高校建設的CERNET實驗網就已開通,這也是我國第一個TCP/IP網際網路。1994年11月項目正式獲批,準備工作已經完全就緒,建設工作迅速全面鋪開,中國第一個全國性電腦網際網路建設正式啟動,由此拉開了中國網際網路建設的大幕。

  1995年底,CERNET提前一年通過鑒定驗收。這條頻寬只有64K的主幹網,覆蓋了全國東西南北8個主要城市,連接了全國108所高校,聯網用戶3萬人,他們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網際網路用戶。

  第一屆管委會主任、原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梁猷能教授曾這樣評價:“儘管當時建設CERNET主要是從加快教學科研的角度做的,但回過頭來看,當時的決策,絕對稱得上是富有遠見。”1996年2月,國務院頒布第195號令,認定CERNET為中國大陸具有獨立國際出口的全國四大電腦網際網路絡之一。

  隨著網際網路用戶的迅猛增長,到1996年底,CERNET主幹網64K的頻寬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國家計委支援的“CERNET主幹網升級工程”解了燃眉之急,CERNET衛星傳輸網讓CERNET主幹網頻寬達到2M。

  1999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啟動,從根本上解決了困擾CERNET發展的傳輸網問題,也為CERNET的長期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該計劃的支援下,CERNET主幹網頻寬躍升至155M,聯網學校超過800所,成為國家最重要的資訊化基礎設施。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全面走向成熟,網際網路規模快速膨脹,IP地址以及安全等局限很快暴露出來,網際網路發展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1996年起,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投入到下一代網際網路的研究中,地址協議的第六版,即IPv6被提了出來。從IPv4到IPv6,網際網路的格局面臨重新洗牌。

  1996年,美國有關方面正式啟動下一代網際網路發展計劃NGI。

  1998年,還在忙於主幹網升級的CERNET及時跟進,建成了我國第一個IPv6試驗床。2001年,在國家自然基金委的支援下,CERNET主導參與的中國第一個下一代網際網路地區實驗網NSFCNET在清華大學通過驗收,獲得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2002年,57名院士上書國家相關部門,建議國家及時抓住下一代互聯重新洗牌的機會。

  2003年,國家發改委等8部委正式啟動中國下一代網際網路示範工程CNGI,力爭在下一代網際網路的發展上取得先機。

  CERNET再次充當了急先鋒。2004年12月,覆蓋20個城市,連接100多所高校的CNGI核心網之一CERNET2率先正式開通,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純IPv6網際網路。這一成果被兩院院士評選為當年10大科技進展。

  2008年底,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國家緊急啟動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實施,CNGI—CERNET2再次臨危受命,承擔起了IPv6試商用的重擔,聯合1000多家單位,在下一代網際網路上先行先試,充當排頭兵。2013年12月,“211”三期項目驗收,CERNET主幹網頻寬達到100G,成為我國第一個100G主幹網,也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100G主幹網,聯網學校超過2000所,聯網用戶超過2500萬。CERNET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學術網際網路。

  持續創新 CERNET發展的動力

  CERNET建設的20年是網際網路技術創新的20年,創新是CERNET的靈魂。

  1996年起,CERNET開展了一系列科技攻關項目,包括網路管理、路由器、搜索引擎等多項自主研究,填補了中國網際網路研究的空白。

  “現在看來,我們當初抓的那些還是很關鍵的,幾乎一個沒有漏掉。”回憶起當初跟蹤的幾個關鍵技術,吳建平非常自豪。

  90年代末,我國流行的三大搜索引擎,北大牽頭研發的天網,清華牽頭研發的網路指南針,華南理工大學牽頭研發的華南木棉都是CERNET“九五”攻關項目。

  在路由器等關鍵設備上,長期由美國等少數國家的企業控制著。“路由器是我們必須攻克的,否則,就如別人掐著你的喉嚨,永遠受制於人,通過‘九五’攻關,我們最後解決了這個關鍵技術與設備。”

  2004年,中國第一台IPv6高端路由器由清華大學研製成功,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如果説前10年還重在跟隨模倣,那麼後10年,CERNET拉開了中國網際網路創新的大幕。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地址不足的矛盾暴露出來,1996年,美國啟動了以IPv6為代表的下一代網際網路工程NGI。1998年,CERNET及時跟進,建設了中國第一個IPv6試驗床。

  2003年,在CERNET的參與推動下,國家正式啟動了下一代網際網路示範工程CNGI,CERNET承擔了其中的核心網之一CNGI-CERNET2。

  CERNET沒有學習美歐做IPv6/v4雙棧,而是選擇了純IPv6的路線。

  正是在這一不同尋常技術路線基礎上,很快就誕生了與別人不一樣的兩代網過渡技術:“4over6”動態翻譯技術,以及基於真實的原地址認證等多項突破性的成果。並在此基礎上,先後有11個國際網際網路標準RFC獲得批准。而此前的第一代網際網路,僅有一項RFC來自中國。

  2004年12月,CERNET迎來建設10週年,CNGI-CERNET2開通,這個連接了20個城市25個節點的網際網路成為全球最大的一個純IPv6網際網路。這一突破性的成就,被兩院院士評為當年10大科技進展。2006年,CNGI-CERNET2通過了眾多院士領銜參加的鑒定驗收,專家們高度評價CERNET2在下一代網際網路研究上所獲得的突破性成績:“屬國際首創,總體上達到世界領先水準。”

  也是這一年,CERNET2因為這些突破性成就,再次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10大科技進展。翌年,CNGI-CERNET2再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3年,下一代網際網路“4over6”過渡技術榮獲國家發明二等獎。2010年,國際網際網路協會把最高獎波斯塔爾獎授予吳建平,國際網際網路協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阿莫爾在發言中稱讚道:吳建平多年來工作和培養的優秀網際網路技術團隊,不僅在中國網際網路技術進步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積極參與IETF學術活動,並且在成功開發多項國際網際網路標準RFC中表現優異。

  網際網路發明人Vint Cerf在參觀CNGI-CERNET2之後評價説,在IPv6的建設上,中國走在了美國的前列。

  協同創新 破解體制機制矛盾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制度,如果沒有這個政策,CERNET可能在早些年就沒有了。”CERNET項目啟動之初最直接的決策者之一、原國家計委科技司司長姜均露對CERNET創造性的制度,至今仍然唸唸不忘。

  CERNET建設之初,就在國家相關部門的領導下,制定了三層清晰的管理架構,CERNET領導小組,CERNET管委會,CERNET專家委員會。同時,為解決日常運營費用問題,1997年,經當時的國家教委批准,出臺了通信費用分擔的政策,各聯網學校根據白己使用的流量多少分擔費用。有效地彌補了國家項目管理上的短板,解決了公益網路基本的運營費用問題。

  隨著CERNET的不斷發展壯大,發展過程中的體制矛盾逐漸顯現。到1999年,CERNET的聯網用戶已經超過500萬人,對網路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但作為一個科研聯合體,廣大科研人員已不僅無力承擔一個有龐大用戶的網際網路的服務,更直接影響了他們在網際網路研究方面的精力。

  2000年12月,教育部黨組經過審慎研究,決定組建賽爾網路有限公司,委託賽爾網路有限公司提供運營服務,開發更多增值服務,反哺科研,同時,保留原有的科研體系不變,繼續承擔國家重大的科研項目與工程。

  回憶起賽爾網路有限公司的組建,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工程院院士韋鈺説:“要把組建公司這個事情給黨組説清楚,是很不容易的。我們最後打了一個比方,説我們是建房子的,但需要專業的人來做服務,這就是賽爾。”

  用公司體制解決CERNET的運營維護工作,使原來的科研聯合體有了一個依託,賽爾網路有限公司的成立,徹底改變了網路服務的短板,並解放了廣大科研人員。

  事實上,CERNET一開始就不是單打獨鬥。團結,合作是網際網路的基因,也是CERNET的基因。

  1994年初,由清華大學牽頭,北京大學、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6所高校向國家相關部門提交了第一份項目建設建議書。由此拉開了大聯合,大協作的序幕。

  1995年底,CERNET提前一年完成驗收,聯網學校達到108所,地區節點學校達到10所。截至目前,CERNET省級節點學校達到了38所,CERNET2節點學校達到了41所,聯網高校超過2000所。

  CERNET第一屆管委會主任,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梁猷能談到CERNET的成功經驗,第一條就是:“聯合”。

  “當初有人説,CERNET是把10隻老虎關在一個籠子裏相互咬,不出兩年,一定要咬死的。但20年過去了,我們不僅沒有死,而且不斷發展壯大,變成了2000多所。”

  在20年的建設過程中,參與學校,尤其是節點學校,出人,出地方,出資源,為CERNET建設節約了大筆經費。同時,在關鍵技術上,各學校積極參與,整合了最優秀的專家聯合攻關,專家委員會主任吳建平説,我們應該感謝所有參與的學校,無私奉獻,不去計較一個學校的得失,才會有今天CERNET的發展壯大。

  原教育部科技委秘書長袁成琛長期負責CERNET的工作,她對這一機制有著更深層次的看法。“CERNET一開始就是堅決按總體規劃,分佈實施的戰略,這個總體規劃就是來自全國8個高校的10個專家一起制定,這就確保了技術路線的正確性與效益,效率的最大化,專家們無論來自哪個學校,都能從全局戰略考慮,也是非常難得的。”

  12月25日, CERNET第21屆學術年會開幕,針對在校大學師生的創新創業基金宣佈設立,每年將投入不少於2000萬元,不求任何回報地支援鼓勵大學師生在下一代網際網路上的創新。CERNET用自己特殊的方式,紀念了他的20年。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