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減負:好政策還需“強落實”
- 發佈時間:2014-11-21 01:00:13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在企業融資成本高居不下的當下,國務院千方百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讓金融活水澆灌實體經濟,為企業減負,無疑利好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
為了減輕企業負擔、增強企業競爭力、激發市場活力,年初以來,國務院接連出臺了不少政策,不管是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還是提高企業融資可得性;不管是簡政放權給企業提供便利,還是掃除社會資金進入壁壘,這一系列政策都是試圖給企業提供真正的便利和實惠。然而,在許多企業得到實惠的同時,也有不少企業反映,“陽光雨露”總是看著美好,卻落不到他們的頭上。
其實細細分析,國務院這幾年出臺的政策可謂細心和全面:簡化行政審批、進行企業稅負減免、改善企業融資環境、掃除民資進入壁壘……國務院是下定決心要為企業更好發展營造好環境的,但在落實過程中,部分地區總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天線”和“地線”之間還是差了“最後一公里”。
要打通企業享受好政策的“最後一公里”,真正做到“強落實”,首先應該打破低效率和不公平現象。國家此前提出的家電下鄉政策,旨在鼓勵民間資本競爭,但在東部某發達地區實施過程中卻遭遇重重障礙。當地一位基層幹部説,家電下鄉要求參加的企業進行招投標申報,但是只給兩天時間。“招投標需要的材料很多,就兩天時間怎麼夠?對中小企業來説,蓋章都來不及。”
節能減排、家電下鄉是“好政策”,但是對很多小微企業來説其實是被排除在外的。因為門檻太高,看著是利好,但其實很難“夠得著”,反而讓更多的大家電企業挺進到一些農村市場,這使得中小企業,尤其民營企業壓力更大。
做到“強落實”,還需要行政障礙退出得乾淨和持久。經過多年發展,在行政壟斷和國企壟斷下,相關部門的行政規章、制度、審批程式太多,設定種種條條框框,大量“玻璃門”“彈簧門”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市場經濟規則之一就是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各司其職,厘清政府和市場的界線,將市場的真正歸還給市場。在近年來出臺的一些政策中,看得見的手“退出”跡象已經顯現:簡化行政審批,讓各個部門不再是“管家”,而是“服務者”;數次提出多設“路標”少設“路障”,為民間投資參與市場競爭“鬆綁開路”。
除了退出徹底,還需要保證政策的穩定性和持久性。由於政策不穩定造成的慘痛教訓令一些民營企業家至今記憶猶新。在石油分銷領域,以前浙江一些民營小加油站、小分銷企業數量比較多,現在多數已被收購,或者因為提高門檻等因素退出了;在鋼鐵領域,本世紀初期民企曾大規模進入,現在幾乎都折返。(下轉第二版)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