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梅潔:二十年專注南水北調移民主題創作是宿命

  • 發佈時間:2014-11-18 07:4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梅潔近日做客中國經濟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系列訪談。中國經濟網記者 裴小閣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8日訊(記者袁霓) “一生一世一條河”,曾有媒體這樣描述作家梅潔創作生涯,20年辛勤筆耕寫就一百四十多萬字的“中國水利移民文學三部曲”,一字一句都在傾訴梅潔對故鄉的那條“大河”的牽掛與追隨,“漢水情結”也成了她的代表性符號。近日,梅潔做客中國經濟網“江水北流三千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系列訪談,在談到寫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故事的初衷時,她這樣説到:“故鄉與我,是彼此的宿命。”

  “當年我誕生在漢水邊,那第一聲啼哭,也可能就是為了日後我要為這一方龐大的80多萬的群體來哭泣來寫作,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就老在想這個問題,你説是擔當是使命是責任,這些都有,但是我覺得真是命中註定。”梅潔用作家的詩意與感性來説明她的選擇,也表達著選擇背後那份深沉的感情。

  少小離家老大回

  1991年,梅潔回到闊別31年得家鄉——湖北十堰,而童年記憶中生活的鄖陽古城卻再也難尋蹤跡。因為修築了丹江口大壩,鄖陽古城已經淹沒江底。正是這次回鄉的機緣,“南水北調”第一次印入梅潔的腦海裏,她寫下了10萬多字的《山蒼蒼 水茫茫》。“這是中國水利移民第一篇以文學的方式來反映他們命運的作品。”梅潔説到。

  2003年年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工。2005年,梅潔千里迢迢趕回故鄉,沿著江水走了整整100天,接著又對乾旱、深受水威脅的北京、天津、河北進行了100天的採訪。在200天的採訪之後,梅潔用14個月的時間完成了40余萬字的《大江北去》。在《大江北去》的籌備、寫作階段,梅潔遭遇了人生的巨大變故,丈夫的去世帶給她毀滅性的打擊。正是故鄉這塊土地給了梅潔支撐下去的勇氣。她曾在《大江北去》出版時接受採訪説:“我寫這部書就隱含了一個卑微的心願,那就是真切地希望,當清澈的漢水給乾渴的中原、華北和京津大地帶來一片滋潤時,當人們欣喜地端起從遙遠的鄂西北流來的一杯幽藍時,不要忘記為此而兩度奉獻了家園和土地的庫區人民,不要忘記他們幾代人在半個世紀裏經受的磨難和犧牲。”

  “如果你不寫,誰還能為他們寫?”

  2010年,梅潔接到湖北省移民局彭承波局長的電話,誠請她回家鄉書寫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二期移民。那時,湖北省8萬外遷移民工作即將結束,10萬內安移民艱巨的工作馬上開始。

  經歷丈夫離世的痛苦及自己身體的病痛,梅潔很猶豫,但彭承波的一句話一下擊中了梅潔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你最熟悉這裡的歷史和移民,遷走的、留下的都是你的父老鄉親,你不寫誰還能為他們寫?”

  “當時他這句話,好像一下把我的心都擊疼了,我就停頓了片刻,拿著電話沒有回答,我眼淚直流,後來我想了想我就説那好吧,就這樣我又進行了第三次的《漢水大移民》寫作。”梅潔動情的講述。

  “是我在選擇故鄉,還是故鄉在選擇我?我想是我們雙向的選擇,是我們相互的選擇,也是我們相互的命運。”在採訪中,梅潔不止一次的表述著她對故鄉一生牽絆的深情。

  曾有記者講述親眼看到的梅潔寫作時的狀態:由於每天寫作近十個小時,梅潔腰肌嚴重勞損,常常疼痛難忍,總是需要扶著書桌跪下寫作。而她36萬字的《漢水大移民》下部書稿都是跪在電腦桌前完成的!對此,梅潔卻説:“每當我跪下我都在想:我是在向犧牲、奉獻的我的故鄉跪下!我是在向十幾萬背井離鄉的父老鄉親跪下!我是在向幾十萬移民工作者和建設者跪下!我是在向我美麗的漢水跪下……所有的跪下權當做我深深的感恩。”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