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村經濟新飛躍的蘇南訪思錄

  • 發佈時間:2014-11-17 07:31:2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沈建華

  “集體經濟”,這個新中國誕生以來,出現頻率忽高忽低的詞,曾給中國人留下五味雜陳。如今,在常領改革創新之先的蘇南,出現頻率趨高的新態勢,為這個詞又注入了更多更新的內涵;曾經延續多年的“蘇南模式”之辯,也因此給出了更加清晰而深刻的辨析。

  “樹樹皆秋色”時節,記者深入蘇南城鄉十數日的採訪調研之後,寫作之中,時時感覺一種記錄歷史的凝重。因為,記者記錄下的,那一段段探索的里程,一條條創新的路徑,也許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5年來,中國農村經濟實現新飛躍的探尋,就是中國農村集體經濟鳳凰涅槃的嬗變。

  發展之辯:“集體經濟”還要不要發展?蘇南集體經濟新內涵新活力給予新佐證

  在如今的蘇南農村,“集體經濟”成了越來越走紅的熱詞。不管你説它是先進還是落後的經濟組織形式,“發展就是硬道理”,給了你許多不能不認可的佐證。

  蘇南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的富庶之地。改革開放後,蘇南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創造了以集體經濟為主、鄉鎮企業為主和共同富裕為主要特徵的“蘇南模式”。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蘇南模式”發生了重大嬗變,鄉鎮企業進行轉制,曾因集體經濟實現模式弊端,一度廣遭詬病的“蘇南模式”,似乎已經不復存在。然而,時代賦予應有的活力和潛力的“集體經濟”,又在蘇南煥發新的勃勃生機。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説:“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産的生産資料的共同佔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蘇南在新的經濟基礎上重構集體經濟組織,讓農民通過這種組織重構來增加收入,創新了公有制有效的實現形式。

  進入新世紀,面臨農村生産社會化與生産資料分散佔有的矛盾,蘇南農村不斷探索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積極發展合作經濟和股份經濟,推進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在不斷完善各項權能的過程中創新和豐富“蘇南模式”的新內涵。

  蘇南新型集體經濟特色內涵之一,就是通過股份合作制改革,將集體經營性凈資産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明確了農村集體資産權屬關係,改變了過去“人人有份、人人沒份”的集體經濟權屬虛置狀況,調動了農民參與集體經營積極性。

  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金星村,2001年組建了江蘇省第一個社區股份合作社,把4295萬元集體資産量化給513名農民,全村農民變股民,實現了“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紅”,木瀆鎮戶均分紅突破萬元,其中金星村戶均分紅超過4萬元。

  2013年,蘇州村級新型股份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到4168家,持股農戶比例超過96%。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連續11年實現兩位數增長,2013年達21578元,城鄉居民收入比1.9:1,為全國最小地區之一。

  無錫市農村股份合作社凈資産總額達到183.2億元,社均3757.3萬元,70%的合作社實現了按股分紅,2013年發放個人股紅利2.99億元,有86萬人享受到了個人股分配。合作社分紅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之一。

  傳統的農村集體經濟,由鄉鎮和行政村直接投資辦廠,直接參與經營管理,村集體組織實際上變成了無限責任公司,經營風險大,收益不確定。如今蘇南農村新集體經濟,發展的主渠道是資本經營、資産資源租賃和承包經營。

  普遍做法是興建標準化廠房、打工樓、商業用房等物業用於出租,經營風險小,收益持久而穩定。蘇州市以財産性、物業性收入為主的穩定性收入已佔到村級集體總收入的3/4。無錫市2013年租金收入在村級總收入中超過60%。

  傳統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從村辦企業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費等資金,主要用於村級行政開支、福利支出,農民直接分享的經濟收益並不多。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分配,主要實行按股分紅和福利分配相結合,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收益狀況與成員的利益聯繫更加緊密,真正實現勞動者勞動聯合與勞動者資本聯合的結合。

  蘇州市規定,村股份合作社每年獲得的利潤,按照公積金、公益金、社員分紅3:3:4的比例進行分配,讓社員直接受益。江陰市村級股份合作社累計分紅8.35億元。2013年,常熟市勤豐村集體經濟給社員分紅,每股1200元,每戶分紅在4000元到8000元左右。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香溪社區戶均分紅5萬元。

  過去的村集體經濟,排斥個體、民營等其他經濟成分。如今的新型集體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與民營、國有經濟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無錫市濱湖區太湖街道由三個村共同出資1.2億元,與國有資本聯合建造高水準、現代化大型城市綜合體,總建築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年收入租金可達1080萬元。

  過去的村集體經濟,講起來是農民群眾當家作主,實際上由少數人控制。蘇南農村新型集體經濟中,村民有股份,他們更加關心集體資産的運作和處置,每個村都建立了一套比較民主的管理機制,改變了過去少數人説了算的狀況。

  為進一步促進新型農業發展,上蔡縣成立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領導小組,並制定了《關於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和《關於促進全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實施意見》,從貸款、稅收、用地、水電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組織保證和政策保障。在今年召開的上蔡縣委農村工作會上,上蔡縣財政拿出了107萬元,對去年流轉先進鄉鎮、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先進鄉鎮以及土地流轉規模較大的5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了表彰和獎勵。

  上蔡縣還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為土地流轉雙方搭建橋梁、提供資訊。縣裏建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鄉鎮建立土地流轉服務站,全縣444個行政村,分別配備土地流轉資訊員各1人。上蔡縣政府協調縣直相關部門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物資、資金、資訊、技術等各種服務。今年以來,上蔡縣政府先後協調金融機構及涉農項目單位,為近百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擺放項目和投放資金達4.26億元。同時指導有關企業提升産品品質檔次,積極申報“三品一標”産品認證。目前上蔡縣有3個農産品獲得地理標誌認證,8個農産品生産基地獲得無公害農産品産地、産品認證,河南省大程麵粉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産品還獲得綠色食品認證。

  “上蔡縣鄉服務平臺目前都已建立且運轉良好,不僅有效解決了土地流轉雙方資訊不對稱的問題,而且強化了政策法律服務,給農民吃了定心丸。各縣區要認真學習上蔡的經驗,儘快完成縣鄉村服務平臺建設,同時積極探索建立網路平臺,實現與省級乃至全國土地服務網站聯網,把土地流轉納入正規渠道,為規範流轉提供保證,為農民流轉土地提供服務。”10月28日,在上蔡縣舉行的駐馬店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會議上,駐馬店市市長武國定對上蔡縣土地流轉工作給予了肯定。

  針對種糧大戶,上蔡縣每年都會組織農技人員對其進行技術培訓。“平時農閒時節給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每到玉米和小麥備播時從每個村裏抽出幾名技術骨幹,進行季節性培訓;對於病蟲害集中發生時節,如春季的一噴三防,夏季的玉米病蟲害防治等,大部分時間鄉農技人員都會到田間地頭進行講解指導;有的專業合作社種植了糧食、蔬菜、水果等很多品種,農技人員不但為其提供技術服務,還提供資訊交流服務。”五龍鄉鄉長張永喜如是説。

  科技帶動産業

  10月29日,記者走進了位於上蔡縣蘆崗辦事處的河南宏茂高效農業生態園。宏茂高效農業生態園依託河南宏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上蔡縣宏茂種植專業合作社、上蔡縣隆鑫農機專業合作社、上蔡縣隆盛家庭農場進行發展,同時利用現代農業技術,選擇觀賞性強,附加值高的優良品種作為種植方向,旨在建成一處具有科技示範功能、文化體驗功能、生態觀光功能、休閒娛樂功能和商務度假功能的新型農業區。

  宏茂農業經理楊周靖告訴記者:一開始,流轉了600畝土地,經過兩年多的發展現在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生態園形成有機鮮果採摘、花木苗木培育、魚藕立體種養、設施農業栽培等具有休閒觀光性質的高效生態農業生産模式;現在公司依靠科技發展新型農業文化,走“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精英農業模式之路,加快農業産業化步伐,促進農業科技推廣及區域綜合開發和走“規範、精品、高端、前沿和産業化”的現代綠色農業道路。

  據了解,宏茂高效農業生態園現有耕地面積2800畝,小麥種植面積1800畝;花木種植270畝;香椿、紅薯、台灣西瓜等230畝;泰國花奇蓮、藍莓種植100畝;光伏發電、航太育種及百畝魚塘等400畝。在效益方面,宏茂農業所繁育的良種小麥價格要高於市場收購價的10%,今年種植的60畝香椿兼作套種西瓜,一畝西瓜多增收2000多元,同時摸索種植的40畝藍莓,現在的效益也十分可觀。

  在上蔡縣榮豐農牧開發有限公司內記者見到了現代化的養殖車間、設備齊全的視頻中心、四通八達的大型沼氣工程,讓人感受到一種科技帶動下發展的強勁動力。“我們公司養殖了8000頭豬,糞便乾濕分離,無害化處理,已經基本實現零污染養殖。”總經理和獻榮興致勃勃地説,“糞便乾濕分離後,我們全部免費提供給一路之隔的宏茂農業使用。”

  上蔡縣通過創立專業合作社和公司、農業聯合體等新型農業主體,使新的種植模式、新技術、新品種、新方法得到迅速普及推廣,不僅提高了經濟效益,産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閱盡千古事,風流看今朝。歷史上的上蔡曾經孕育了無數精英,創造過無數燦爛輝煌,如今的上蔡正以嶄新的姿態,充分抓住新型農業主體培育,以新型農業作為支撐,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動力,站在新時代的潮頭上譜寫新的篇章,鑄造新的輝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